許欣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數量龐大的各類企業是市場發展的主體,也是支撐我國國民經濟健康運轉的基石。但是,當前我國企業仍然存在經營管理不規范、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與踐行新發展理念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仍舊存在一定的差距,也不利于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其中突出的表現就是企業存在現金流風險的問題和內部控制質量問題。這兩個問題是息息相關的。企業的現金流管理貫穿企業的融資活動、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企業的現金流管理組合也伴隨和存在于企業不同的成長時期,包括企業的初創時期、擴張時期、成熟時期和衰退時期。不同行業的企業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現金流持有水平并不相同。
當前,面對全球經濟衰退的外部大環境的不利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現金流管理和企業的內部控制都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就等同于企業內部控制質量。
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是否會降低企業的現金流風險,具有深刻的現實應用意義,這是實務界比理論界更加需要關注的。回顧以往的相關研究,筆者發現學術界對現金流風險管理的研究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現金流風險管理策略、現金流風險度量指標、現金流風險信息傳遞等。在兩者相關性的研究方面,部分學者通過內部控制質量的信息披露與指數量化來展開綜合分析。當前,使用較多的對企業現金流風險識別的方法由有單一變量法、模型構建法、體系指標法等。總結相關文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企業內部內部控制質量度量方法的科學性和穩健性對相關研究具有決定性影響。
在對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現金流風險的關聯性關系的研究中,部分學者將二者的傳導路徑和效用分析成果進行提煉、加工和整合,研究和分析框架納入了企業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和風險評估因素等等。也有一部分研究考慮了代理成本等等。
通過梳理文獻筆者發現以往相關研究多數是以國外企業為研究對象,缺少中國情境下我國企業現金流管理與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現狀的關聯性研究。為了彌補這一學術空白,筆者選取滬深A 股上市公司這一特定的披露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以期獲得有價值的研究結論。
筆者使用搜集到的一部分2008 年至2018 年國泰安CSMAR 數據庫上市公司年報進行數據文本分析。一般而言,企業的規模越大,內部控制制度和體系就會更加完善和健全,相應的內部控制質量更高。從而導致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的現金流風險影響程度不同。通過分析部分主板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現狀可以搜尋和發現某些共同之處。當然對投資者而言,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本身的信號傳遞效應就更強,更加容易吸引外部投資者的目光。
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提升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性,國務院國資委和證監會于2009 年發布監管規定,硬性規定國有企業通過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來發現和改進內部控制質量的薄弱點。為了敦促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內部評價控制體系,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等多部委與2010年4 月出臺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正如筆者收集到數據顯示,在這一時期,發布和披露內部控制質量信息的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資金較為雄厚的大型公司,這類公司往往發生資金鏈斷裂的概率比較低。雖然,企業的內部控制是一種具有監督和管理作用的制度安排,但是部分主動和自愿披露內部控制質量信息的企業一般不會存在較大的內部控制缺陷,從而導致這一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從收集到的數據可以發現,2013 年以前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和效果甚至是內部控制缺陷都維持在一個表面上“合理”的區間。這就說明,在政策實施的初始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并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
進一步分析我國滬深A 股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大體可以發現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有助于企業完善公司治理體系和改善經營管理效率,這一特點可能與企業所處行業密切相關,但是與企業所在行業的景氣度關系不大。因為筆者發現,上市公司中內部控制質量水平比較高的企業很多數所處在危險系數比較高的行業。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上市公司內部評價控制體系會日臻完善,這將會大大改善企業應對現金流風險的能力,因此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積極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從長遠來看仍然是解決企業發展問題和融資問題的重中之重。
最后,通過梳理相關研究報告和樣本數據,筆者發現隨著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公司數量的增多,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就可以較為客觀的反映在上述研究區間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變化趨勢。
當前在積極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與現金流風險管控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從政府層面來講,各級政府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六穩”“六保”政策要求,進一步加大惠企減負措施力度,拓展減稅降費的效果,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優化營商環境,破除隱性門檻,幫助企業積極應對現金流風險。同時各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管執法協作,依法依規履行監管責任。
從企業方面而言,企業應當專注主業,穩健經營,不斷完善和嚴格執行公司內控制度,不斷提升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強公司治理內部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格落實企業會計準則,優化信息披露規則,不斷提高財務信息和內部控制信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