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旸 王正 沈陽金域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建筑是文化靈魂的一種體現。在當代社會,每個國家的發展歷史,民族文化,社會關系等都各不相同,建筑設計風格也不例外,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點。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南北地區有差異,民族之間有不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傳統建筑的設計風格自然也是獨樹一幟,這與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分不開的。一個建筑在考慮設計成何種風格之前,首先要對當地的社會環境和民族文化進行分析,因為只有了解了本土文化的發展方向,才能設計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本土化建筑風格,進而推動建筑設計的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的建筑設計風格都趨于國際化,導致很多建筑都失去了其該有的民族特色和區域特點而變得越來越一樣,這不僅使建筑失去了其該有的風格特點,而且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得不到弘揚和傳承,因此,無論是建筑設計師,還是人民群眾,都應該反思這千篇一律的建筑設計風格是否是我們自己想要的,是否適合我們國家的發展。我們中華民族發展幾千年,一直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建筑特點和風格魅力,在當今趨于共同化的社會,我們更應該提升對本土文化傳承的弘揚和重視,因此,對于如今的建筑設計來說,將我們的文化與建筑設計進行融合,不僅是在增強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更是在繼承我們傳統本土文化的同時緩解國際化對民族文化的入侵。
現如今,建筑師人數明顯增多,人們更加重視感官刺激和享受,也更加關注本土化風格設計。設計人員基于橫向與縱向設計的理念完成設計工作。橫向設計主要指建筑設計人員以各地的習俗和地方特色建筑為設計靈感,采取傳統的建筑設計方式,就地取材,一方面展現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其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文化建筑群??v向主要表現為滲透歷史文化,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歷史傳統,凸顯城市建筑中的神秘感和莊嚴感。
現代建筑設計中普遍體現出內外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設計手法。我國本土化不是單一的故步自封,局限于本源性質的形式,而是植根于本國國情與民族傳統,同樣吸收西方的先進文明,不是簡單的嫁接、拼湊,而是注重整體貫穿融合的方式。同時,在尊重昔日文明的基礎上,利用時代進步的科技成果,既吸取傳統精華,又灌輸新時代特色。這些都是本土化在建筑設計風格中的革新與應用。在漫長的本土化建筑發展演進過程中,每個國家不同階段的建筑風格也有著不同的本土化體現。
現代建筑設計中,設計者需積極發展并傳承建筑文化,科學應用傳統的建筑材料,轉變建筑形式和工藝。當前,新型建筑材料類型較多,并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廣泛應用,創新型材料以傳統材料為基礎進行創新,材料本身也體現出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社會文明發展中,不同類型的創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傳統建筑材料。但是新型材料的發展并不等于完全不用傳統材料,傳統材料當中暗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也是新型材料無法體現的獨特優勢。再者,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雖然現代化的語言形式能夠更好地展現文化特點,但是影響力十分有限。而科學應用傳統材料則能夠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因此,建筑設計人員應合理應用傳統建筑材料,正確認識和解讀民族文化,以期更好地展現現代建筑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
文化符號能夠清晰地表達事物,展現事物的內涵,使人們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現代建筑。本土文化符號在傳統建筑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而且其也是現代建筑設計領域中典型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元素。但現代建筑設計中,為將時代發展的主要特征與文化特點深度融合,需要簡化和概括文化符號,一方面保留其最為核心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要融入地方特色,而后實現重塑,傳承并弘揚本土文化,這也有利于提高現代建筑設計的綜合水平。另外,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充分體現本土文化符號的引申意義和藝術價值,全面把握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方可保證建筑設計的總體效果,全面滿足城市發展的基本要求。
形制從本質上來看即為形式模式,體現在建筑物上即指建筑物的物理造型形式及外觀特征。其與本土文化符號的相似性較強,均為傳統建筑文化中的主要內容。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為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建筑文化,設計人員要充分結合傳統形制與現代思想,實現創新型拼接和處理,既要充分保留本土文化的精華,也需在現代建筑中應用不同以往的表現形式,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有機結合。
色彩搭配是傳統建筑文化的主要載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建筑的整體風格。傳統的建筑設計中主要采用黃、白、黑、赤、青等顏色。傳統建筑色彩搭配更加重視視覺感官刺激,將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重新排列組合傳統色彩,能夠有效增強設計的整體效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現代建筑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其設計風格備受人們關注。一個地區要想發展的好,建筑的設計風格和美觀程度很重要?,F代建筑的設計理念與當地的人文歷史,風俗習慣息息相關,進而可以通過當地建筑來反映這個地區的文化及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