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慧 國網白銀供電公司
電費代收制度的本意是服務民眾,可以通過銀行、社區、郵局等中介組織交納電費,但這一制度必然造成電費回收速度過慢、管理流程復雜,始終有一部分資金滯留于中介代收機構,這樣必然降低供電企業的資金周轉效率。同時,電費代收制度本身就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容易出現用戶已交納電費,但代收中介卻未能及時上交,在這一時間差內出現用戶被動欠費導致停電。
供電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僅限于電費收交環節,一旦出現電費拖欠現象,員工上門追交缺乏靈活性、不講技巧,容易造成雙方對立情緒,進而產生嚴重矛盾甚至是法律糾紛。
我國電力行業體制改革時間較短,電費回收環節依然遺留著一些不正規、不合理的現象,如“權力電”“置換電”“尋租電”等,特別是一些地方龍頭企業、政府部門等,本身就存在長期拖欠電費的情況,受到歷史原因影響難以迅速回籠資金,且此類用戶的拖欠金額往往較大。
諸如流動人口用電問題,出現拖欠電費的情況無法找到收費對象,又或者存在企業搬遷、居民拆遷等問題,電費作為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的“附屬品”,一旦固有交費流程被打亂,就很容易出現費用難追回的現象。
在對部分供電企業的電費項目管理工作進行調研后發現,部分供電企業的電費核算效率較低,并且管理水平也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此類供電企業注意采取措施提高其電費核算管理工作的實施水平。通常來講,對于供電企業而言,由于存在價格調整與市場競爭等因素,導致其發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時,作為供電企業管理者,其未對電費項目管理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供電企業的發展進一步受限。另外,在我國能源市場中,供電企業在其中有著絕對優勢,市場競爭壓力較其他行業也要小很多,在此環境下,供電企業的電費管理策略便顯得不那么合理,致使電費核算工作質量與效率均比較低,從而對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直接的影響,對供電企業今后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現階段,為了進一步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我國對于電力資源的需求呈現出逐步上升的態勢,并且隨著供電量的增加,供電企業所面臨的資金壓力也會快速的顯現出來,而由于大部分供電企業缺乏對電費控制的有效手段,導致其經濟效益與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在對供電企業電費控制手段不完善的原因進行研究后發現,具體因素主要為:一是受制于通貨膨脹的影響以及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導致傳統的電費控制手段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由于電費核算工作存在較為復雜的環節,致使核算系統的運行出現極大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供電企業運營成本持續增加,造成電費核算管理缺乏足夠的科學化;二是對于供電企業而言,與其存在經濟關聯的單位眾多,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核算難度。
從企業組織角度看,電費回收管理屬于企業內部管理范疇,關系到供電企業每一名員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優化電費回收管理首先要從內部入手,將電費回收任務落實到具體的責任部門、具體的責任人。一方面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在崗人員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內部建立績效制度、獎懲機制,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一方面,電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市場營銷過程中需要強調“人與人”的接觸,而不是“費用與用戶”的單一關系,這樣才能體現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用戶對企業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任何一種商品營銷都需要售后服務,供電企業也應該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盡可能在電費回收管理環節為用戶提供方便,如欠費之后保留一段時間的緩沖期,避免用戶被動欠費。
該系統主要面向企業、政府及相關社會組織,此類用戶既是用電大戶,也容易演變為“欠費大戶”,通過用戶信息系統綜合評價用電信息、交費情況、風險概率等,在此基礎上建立用戶的信用評價機制,形成分層服務模式。
供電企業內部應促成營銷核算、財務核算兩方面的規則統一。財務按照營銷業務實際情況展開應收賬款、預收賬款的核算,這樣可以更真實地反映出電費回收余額。同時在銀行存款核算方面保持步調一致,即財務方面也采用“見票進賬”原則。此外,對于一些用電大戶,供電企業應該按照實際業務情況向代收機構收取電費,業務一旦發生就應該立即在賬面上反映出來。
在電力企業改革背景下,一些不合理的電費核算指標應及時更新,如《國家電網公司營業抄核收工作管理規定》要求,本月25 日過后超標量不低于全月銷售的70%,但同時規定本月末24 時的超標量不得低于全月銷售的35%,從用戶電力成本核算的實際角度出發,月末24 時的超標量不得低于全月銷售的35%的規定明顯不合理,原因在于,過了24 時就是下月1 號,時間段跨越后用戶無法拿到發票,從而影響自身當月成本核算。
我國供電企業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家扶持和電費收益兩部分,伴隨著電力行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國際貿易摩擦等影響,供電企業所面臨的生存挑戰不斷提高,尤其我國電力行業改革中推出“廠網分離、競價上網”的政策,進一步增加了供電企業資金周轉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供電企業能否實現電費高效回收及高質量核算,不僅關系到自身的正常運營,也直接影響著區域供電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