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石家莊市水上體育運動中心
現階段的體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時期,也是對其進行心理教育的黃金階段。體校學生屬于特殊群體,他們具有運動任務重、競技壓力大等雙重特征,精神長期處在應激狀態。“體教結合”背景下,體校以運動員文化與運動雙高水平為教學目標。而體校學生主要專注運動項目,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不牢固,現大部分體校都不重視體校學生心理方面教育,心理教育環節比較薄弱,影響了體校對高素質復合型體育人才的培養,體校學生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對“體教結合”教學理念下體校學生心理教育狀況進行探究,并提出了相關心理教育模式。
由于體校運動員除了要進行體育訓練與比賽以外,還要兼顧文化課程的學習,因此不能保障心理教育授課的時間與方式。采取隨隊授課心理教育模式,不但不需要占用學生訓練與比賽的時間,而且還可以有效結合學生運動技能的訓練以及運動戰術的演練,將心理教育融入實際運動過程中,有利于提高運動員的認可度[1]。實施隨隊授課心理教育模式要做好以下幾點:一,課前,對教練訓練計劃提前進行深入了解,并與教練協商心理教育內容與實施方法,以得到教練的支持與信任;二,盡可能結合實踐,加深運動員對心理教育知識理論的了解。心理教育內容要與教練訓練任務相結合,教育形式要結合實際案例進行,盡量避免使用專業性術語,提升學生理解能力。三,心理教育教師要運用合理科學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心理教育授教者自身需具備相應的運動訓練知識與技能,才能更好地提升心理教育教學效果。四,心理教育授課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當天的授課知識與體會記錄下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心理教育內容的理解。五,積極與教練、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并結合其反饋的信息對心理教育隨隊授課進行相應的修改與完善,進一步促進體校心理教育教學質量。
在“體教結合”背景下,體校根據要求皆對體校學生開設文化課程。文化課教育中的部分內容與心理教育皆有相應的切入點,教師若將兩者進行融合,可有效提升心理教學效果[2]。教師可以在思想品德文化課內容上結合心理教育相關知識進行授教;可以有效借助初中歷史課內容里的歷史名人與典故對學生展開心理教育;語文課程中包含眾多優秀的民族思想如儒家等,皆與心理教育內容有深層次的切合;生物課程相關知識點與學生青春期學生心理教育教學內容相呼應。因此,教師在進行文化課程授教過程中,要融入心理教育進行教學,進一步推動體校學生心理教育教學的發展。
個體輔導是指教師通過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再根據各個學生心理需求的差異性,不定時地對其開展針對性的私人心理輔導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教育指基于團體或特殊階段學生共同的心理需求,進行相應的輔導,一般是在心理教育教師的帶領下,以學生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在團體之間開展討論與交流,最終達成共識并確定團體共同目標,緩解團隊隊員之間的矛盾,增加團隊凝聚力[3]。
心理教育是體校學生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心理教育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培訓機構[2]。體校學生心理教育培訓機構內容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開設心理知識講座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定期邀請運動心理學專家對相關學生、領隊、教練以及體育管理者進行講授交流。在此期間,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與相關心理專家進行溝通交流,使學生在與之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心理教育相關知識、觀念等,提升自身心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國家對體育運動員提出了新要求。體校只有跟上社會步伐進行教學理念改革,堅持走“體教結合,體教同步”的路線,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由于體校學生運動項目、文化水平、生活習慣、身高體重、素質等多方面的不同,決定了體校學生心理方面的特殊性,體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學校給予更多關注,把心理教育工作提上學校日程,循序漸進得開展相關心理教育活動,健全心理教育模式,為國家創造更加優秀符合國情的后備體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