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薇,黃學鋒,王增軍,李玉山,李福平,懷曉紅,張欣宗,郭興萍,梁小薇,盧文紅,孫瑩璞,孫海翔,黃國寧
(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第五屆委員會)
精液分析是評價男性生殖力的重要指標,精液體積、精子濃度、精子總數、前向運動精子百分率、正常形態率等指標的波動反映精液質量的改變。在90年代初,Carlsen等[1]提出1930~1965年間,男性精液質量明顯下降。近年來,有研究認為精液質量在世界范圍內呈現下降趨勢[2-5],但也有研究認為精液質量并未下降[6-7]。對于我國健康男性精液質量變化情況也存在爭議,梁小薇等[8]認為1980~1995年間,男性精液參數中精子密度和精子總數呈現下降,但自1996~2005年以來沒有明顯降低;而黃春妍等[9]發現1995~2008年14年間精子密度和精子總數明顯降低。因此,對我國健康男性精液質量變化情況尚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中,中國健康男性精液樣本來自北部地區(遼寧、北京)、南部地區(廣東)、西部地區(四川)、東部地區(江蘇)、中部地區(河南、山西)抽取的七家精子庫捐精者,其體格檢查、生殖系統檢查、家系調查、遺傳咨詢中均符合捐精要求。采用2008~2018年捐精者精液參數代表中國健康男性精液質量在近10年內的變化情況。
2008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江蘇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院、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山西省生殖遺傳醫院、遼寧省婦幼保健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共七家精子庫捐獻精子的8 989位捐精者。
對所有對象嚴格禁欲2~7d,收集一次射精的全部精液。采取手淫法采集精液于無菌廣口采精杯中,其液化時間均低于60min。采用人工方法和計算機輔助精子分析(CASA)技術分析精液體積、精子濃度、前向運動(PR)、總活力(PR+NP),采用巴氏染色法進行精子形態分析。2008~2010年間,樣本按照WHO第四版《人類精液檢查與處理實驗室手冊》標準進行檢測;自2011年起,樣本按WHO發布第五版標準進行檢測。精子總數由精子濃度乘以精液體積得出。
運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ANOVA分析、偏相關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等,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對象總樣本量為8 989人,97.8%為城市人口,平均年齡(26.26±5.35)歲,年齡區間在18~45歲;其中學生占比43.8%、服務業占比31.1%、普通職員占比16.4%、技術人員占比8.7%。研究對象抽樣區,包括遼寧、北京、廣東、四川、江蘇、河南、山西。
精液體積均值(5.06±2.24)ml;精子濃度均值(96.53±45.68)×106/ml;精子總數均值為(452.20±208.24)×106;總活力(PR+NP)均值為(73.21±9.90)%,前向運動精子百分率(NP)均值為(61.90±6.70)%;精子正常形態率均值為(23.11±12.93)%。ANOVA分析提示各參數在年份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1)。
1.年齡分層:將研究對象按年齡(<25歲;25~35歲;>35歲)進行分組,結果顯示在2008~2018年間,隨著時間變化,25~35歲和>35歲年齡段在年齡分組中占比升高(χ2=432.60,P<0.001)(圖1)。
2.BMI分層:將研究對象BMI值按照《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標準分組為正常、超重、肥胖,結果顯示在2008~2018年間,研究對象隨著時間變化,超重在BMI分組中占比升高(χ2=75.32,P<0.001)(圖2)。
表1 2008~2018年研究對象精液參數變化情況()
表1 2008~2018年研究對象精液參數變化情況()
正常形態率(%)2008 107 6.38±1.69 89.10±26.80 544.55±155.98 68.62±6.50 62.61±3.06 28.46±6.66 2009 283 5.93±2.02 94.31±43.99 518.14±190.85 72.77±9.70 63.24±6.88 24.82±9.36 2010 220 5.60±1.99 90.32±37.34 475.17±183.55 73.95±7.58 63.69±6.36 29.57±5.39 2011 507 5.40±2.08 88.85±45.52 438.03±179.32 72.64±7.21 62.32±5.35 24.88±8.55 2012 579 4.68±1.99 106.11±60.11 457.95±248.19 77.36±10.23 62.21±7.45 21.50±8.61 2013 1 025 5.34±2.36 98.51±48.88 483.98±219.79 73.99±9.52 61.78±6.35 22.70±9.06 2014 1 487 5.17±2.33 97.97±43.63 469.33±201.63 74.09±10.02 61.81±6.70 23.42±7.81 2015 1 436 5.28±2.05 94.15±43.31 454.22±179.08 73.75±9.34 62.29±6.37 23.16±9.92 2016 1 728 4.94±2.02 99.04±48.78 450.17±208.62 72.11±10.11 61.55±6.84 26.44±21.82 2017 1 307 4.61±2.68 95.05±39.35 411.21±225.71 71.59±10.70 61.24±7.10 18.69±10.73 2018 310 3.85±1.44 90.13±38.41 343.71±184.09 70.68±12.11 61.55±7.77 16.46±9.10 F 31.07 6.75 45.48 22.83 17.11 5.53 P年份 例數 精液體積(ml)精子濃度(×106/ml)精子總數(×106)總活力(%)PR(%)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圖1 2008~2018年研究對象年齡分組占比
圖2 2008~2018年研究對象BMI分組占比
3.相關性分析:由于各年份間研究對象年齡、BMI分組構成比有差異,因此對時間與精液體積、精子濃度、總活力、前向運動、精子形態各項精液參數進行偏相關分析,控制年齡和BMI為混雜因素。結果顯示,精液體積、精子總數、PR、精子正常形態率均與時間呈負相關,系數分別為-0.177、-0.135、-0.104、-0.084(P均<0.001);精子濃度、總活力與時間無相關關系(P=0.140、0.968)(表2)。
研究究精液體積、精子濃度、精子總數、前向運動、精子形態各項參數隨著時間的變化是否存在統計學意義。將精液體積、精子濃度、PR、正常形態率分別作為因變量,時間、年齡、BMI作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方程顯示精液體積、精子總數、PR、精子正常形態率變化與時間相關,均呈下降趨勢(β=-0.148、-9.988、-0.134、-0.695;P<0.001);隨年齡增長,精子總數、PR變化呈下降趨勢(β=-1.189、-0.106;P<0.01),而精液體積、正常形態率變化呈上升趨勢(β=0.028、0.364;P<0.001);精液參數的變化與BMI無線性關系(P值分別為0.988、0.383、0.959、0.137)(表3,圖3)。
表2 時間與各項精液指標的偏相關分析
表3 精液質量與時間變化、研究對象年齡的線性回歸分析
圖3 精液質量與時間變化的線性回歸模型
本研究結果顯示,精液參數與時間呈線性相關,精液體積、精子總數、前向運動百分率、正常形態率均隨時間變化呈下降趨勢。精液質量不僅與生育質量相關,還是男性生殖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由于生活壓力和周圍環境的變化,男性生育能力和精液質量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本研究收集2008~2018年全國7家精子庫精液參數進行分析,發現前向運動百分率、精子正常形態率隨時間變化呈下降趨勢。精液體積由6.38ml下降至3.85ml;精子總數由544.55×106下降至343.71×106;前向運動百分率由62.61%下降至61.55%;精子正常形態率由28.46%下降至16.4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其他研究者的報道[10-11]一致,他們的研究表明1985~2015年間,中國健康男性精子總數等指標隨時間變化呈下降趨勢,精液質量總體降低。朱心強等[12]研究結果顯示,1985~1997年間,中國健康男性精液質量并沒有明顯變化,但黃春妍等[9]研究提示1995~2008年14年間精子密度和精子總數明顯降低。
我國人口眾多,生殖健康是我國面臨的重大問題,生殖能力同樣面對的重大挑戰。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生活和經濟壓力的增大、生活環境的變化,影響著精液質量的可能原因有:(1)不良生活習慣:吸煙[13]、過度飲用酒精、咖啡[14]、過度使用手機[15]、長時間熬夜、藥物濫用等;(2)病理原因:泌尿系統感染、糖尿病[16]、性傳播疾病等;(3)環境因素:高溫、化學毒物、電子垃圾[17]、內分泌干擾物[18]等;(4)心理因素:工作壓力、情感壓力、疾病壓力[19]等。另外,肥胖會影響男性內分泌、增加氧化應激反應等,從而影響精液質量,降低男性生育能力[20]。精液質量的影響因素眾多而復雜,要改善精液質量現狀,需要提高男性自我保護意識并實施一系列干預措施。
近20年來,對于精液質量變化情況的爭論一直沒有肯定的結果,更加凸顯了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科學界的高度關注。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混雜因素(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個人習慣等)難以控制,但該數據仍反映出中國健康男性精液質量在近10年內的下降趨勢。
致謝 感謝江蘇省人民醫院、河南省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遼寧省婦幼保健院、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院、山西省生殖遺傳醫院、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為本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同時也感謝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生殖醫學專科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西北婦女兒童醫院、赤峰市婦產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呈貢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昌市醫科所附屬醫院、重慶市人口與計劃生育研究院、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對本研究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謝!(以筆畫為序,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