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琳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京杭大運河自興建以來,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隋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交通要道,成為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德州位于運河北上京畿地區的唯一通道,自運河通航以來往來船只客商眾多,尤其是明清兩朝,江南地區的文人墨客在運河中往來于南北之間,更加為運河增添了眾多的文化氛圍,成為運河的重要精神內涵。隨著現代交通的興起,京杭運河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航運功能。在運河北方段,水資源缺乏導致運河斷流,河道廢棄,京杭運河不僅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甚至在城市和鄉村規劃中被損毀和荒廢。運河德州段屬于北方河段,在近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德州段運河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傳統的運河文化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出現新的形勢,對于生態文化領域的建設呈現出新的思路。2019年,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提出對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地區進行文化公園建設,以文化建設發展特色經濟,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德州段運河文化公園的建設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要相互協調,共同促進,才能體現出運河文化在新時期的價值。
德州市地處山東西北部,緊鄰河北,位于京津地經濟圈。明清時期,北京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在此時期,德州成為沿運河北上京城的必經之地。但是隨著京杭運河的逐漸沒落,德州地區的運河也因水量不足而荒廢。目前,德州段的運河復航工程正在建設中,借助德州地區的兩條河流來實現運河的復航能力。
2014年6月,京杭大運河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德州段作為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段,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南運河德州段是經人工開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濟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縣四女寺水利樞紐,流經武城縣、德城區和運河經濟開發區,北端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西北出山東入河北境,流程約45 km。這是京杭大運河為解決河道落差大等問題設計的眾多彎道,建造各種形式的堤壩,并在明清兩代挖建減河,這些水利工程的選址、設計、施工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目前,德州北部接通河北的大運河河段皆都保存完好。京杭大運河德州境內全長141.2 km,河道至今保留著“九龍十八彎”的原生古河道形態,經過實地考察和勘測,德州段運河完全符合通航條件。
在德州段文化建設之前,首先要對運河文化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和保護。只有將京杭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進行整理和挖掘,才是文化公園建設的基礎。京杭運河從隋朝全面開通以來,距今已經有1 400多年歷史,在這1 400年內,京杭運河成為連接我國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紐帶。不僅如此,人工運河的開鑿和航運,都對沿岸地區城鎮及鄉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這些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已經極具歷史文化內涵,對這些歷史文化的發掘,要做到十分全面。對于德州段運河來說,首先要將古代文化典籍中與運河相關的內容進行整理,對史書中記載的與運河德州段有關的歷史事件、知名歷史人物和表現德州地區的古代文學作品、詩詞等藝術形式進行挖掘。其次,要遍訪運河周邊的城鎮和鄉村地區,對坊間流傳的歷史故事、人物事跡、神話傳說進行收集和整理。對現存的古代遺跡進行修復和保護,在運河文化公園的建設中,要依托這些古代遺跡為基礎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在《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中提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當遵循保護優先,強化傳承的原則,嚴格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真實完整保護傳承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活化傳承和合理利用,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
由于歷史的原因,京杭運河在清朝末年就逐漸廢棄,至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鐵路和公路等基礎工程的建設十分迅速,京杭運河的航運能力表現出不足。尤其是運河北方段,運河河道廢棄時間較久,沿岸也多是遠離城鎮的偏遠農村。長期以來,河道無人管理,出現亂采泥沙、隨意耕種的現象,對運河河道及周邊環境破壞嚴重。因此,在運河文化公園建設中,要完善運河的基礎設施建設,修復原始河道,對于河道沿岸的違法建筑進行拆除,修建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在生態修復方面,在德州市郊區土地支援豐富地帶修建潛流式人工濕地,對運河河流水質進行改善,通過基質吸附、植物吸附等方法來除去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在德州市內土地資源緊缺的地方,可以采用河岸植被緩沖帶凈化由徑流帶來的面源污染。通過對周邊環境的合理設計,來達到生態修復的效果。另外,在景觀設計方面,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傳統環境恢復、文化活動創意、公園配套設施等手段,使運河德州段景觀成為社區居民和外來游客的休閑娛樂場所和觀光體驗目的地。為此,在運河文化公園的整體設計中,不僅要打造優美、舒適的環境,同時還要科學合理地布局,要將運河文化公園與附近居民的生活相聯系,使文化公園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此外,運河文化公園的配套設施的建設要與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相適應,對附近居民的就業和生活提供幫助,將周邊的城鎮和村莊納入到運河文化公園經濟圈中來,實現以點帶面的經濟發展模式,切實以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來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和經濟復蘇。
運河文化公園項目作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應該以當地政府牽頭來組織實施。但是運河文化公園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項目,不僅前期要進行大力的資金和人員投入來進行基礎設施和文化場館的建設,運河文化公園后期的維護與管理也需要進行長期的投入。僅僅依靠政府的資金很難進行維持,需要運河文化公園能夠實現商業化的運營和管理。運河文化公園在建設中,要大力開發其商業價值,增加商業性元素。比如,在運河文化公園內修建付費娛樂體驗項目,在景區內設立商鋪、游客活動中心等,為文化公園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也能夠增加當地民眾的就業機會。在《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中提出,要推進文旅融合工程,對優質文化旅游資源推進一體化開發,打造一批文旅示范區,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旅企業。由此可以看出,運河文化公園建設的實際意義是將文化旅游項目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作為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德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南北交通樞紐,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應把握國家對運河文化建設的契機,大力開發運河文化資源,將傳統歷史文化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深入結合,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