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樂廷 青海省委統戰部
青海民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快速發展的過程。
1978年—1992年是青海民營經濟“有益補充”與實踐的階段。從1978年開始,到黨的十二大提出的支持勞動者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再到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私營經濟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補充,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采取了穩妥、有限的政策支持。1982年,青海省注冊登記39614戶的工商戶、有58631名從業人員,分別比1980年增長13.4倍和11.7倍。青海省的私營企業從1985年開始到1989年底,一共有346戶,從業人員有6031人。
1992年—2002年是青海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國家更重視保障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從1992年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到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臺了《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分別于1993年4 月、1996年7月、1998年7月召開的三次全省個體私營經濟工作會議中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政策性文件和促進企業發展、保護個體私營等經濟的地方性法規后,青海民營經濟開始真正建立起來了。
2002年—2012年 是青海民營經濟“毫不動搖”的發展階段。[2]黨的十六大提出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的新格局。“非公經濟36條”等政策法規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截至2012年,青海省非公有制經濟完成生產總值621.15億元,全省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的戶數達222809戶,其中非公有制企業數為17147戶,個體戶205659戶。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748462人。其中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349021人,個體從業人員399441人。2012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注冊資金981.82億元。2012年全省完成民間投資799.05億元。
2012年至今是青海民營經濟“三個平等”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建工商聯委員聯組會上,重申非公有制經濟“三個沒有變”,堅定了民營企業轉型發展的信心。“鼓勵社會投資39條”“促進民間投資26條”等政策的出臺,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公平的環境。[3]到2017年底,青海省非公有制經濟占全省GDP總量達到36.2%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全省經濟發展。青海省非公有制企業達到了3.56萬戶,個體戶33.93萬戶,非公有制市場主體數量不斷增加,非公經濟市場活力不斷增強。非公有制企業點多面廣,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61.82萬人,占非公有制經濟總人數的44.5%,個體從業人員77.22萬人,占55.5%,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多。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2008年至2017年青海省民營經濟發展支撐了全省經濟發展。非公經濟增加值占青海省GDP總量由2008年的28.5%增加至2017年的36.2%,增長了7.7個百分點;完成增加值由2008年274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950.81億元,[4]青海省民營經濟成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國家西部大開發、推進新型城鎮化、支持藏區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從事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和個體戶戶數由2008年的12.07萬戶增加到2017年的37.50萬戶。其中,非公經濟企業數由2008年的1.26萬戶增加至2017年3.56戶萬;個體工商戶由2008年的10.81萬戶增加至2017年33.93萬戶,民營經濟成為青海經濟的重要組成。
2010年以來,青海的民間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增速一度達到40%左右,到2013年民間投資突破1000億元大關;2017年民間投資1226.5億元,比2008年增長了5.9倍,占全省固定資產總額的31.5%。民間投資逐步轉向改造升級和科技產業等領域,民間投資力度有潛在活力。
非公企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多,是就業的主要渠道,尤其第三產業成了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部門,積極創造就業崗位,為社會勞動力實現再就業。2017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1390390人,與2008年相比增長了1.54倍。其中,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從業人員618172人,占非公有制經濟總人數的44.5%,個體從業人員772218人,占55.5%。
2013年以來,非公有制企業上繳稅收總額均在200億元以上,其中,占全省地稅收入在70%以上,占全省國稅收入在40%以上。2017年,非公有制企業上繳稅收總額達175.48億元,其中,上繳國稅118.7億元,占全省國稅收入總額的47.7%;上繳地稅54.54億元,占全省地稅收入總額的48.2%。
隨著一大批非公有制企業進入文化、體育、教育、醫療領域,開展扶貧濟困活動,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幫助困難群體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社會貢獻不斷提高,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陣地。廣大非公有制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向玉樹、汶川等地震災區累計捐資達1.4億元;參與“學子圓夢”“同心工程”等捐資助學活動,累計捐資4220萬元。
青海省非公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大多集中在傳統的下游產業和低端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低,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少,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外向型企業發展滯后,在產業分工中大多處于較低層次。大部分非公企業無研發投入,無自主創新能力,設備工藝落后,經營方式粗放,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尤其是一些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產品,普遍存在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融合度不夠等問題,同質化、盲目競爭現象比較突出,沒有形成農牧業與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在延伸“接二連三”產業鏈價值鏈、提升綜合效益和市場份額等方面,非公經濟尚有非常大的潛力和空間。
受到青海地域條件的影響,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一般專業技術人員都是稀缺資源,企業在人才、資金、物流等方面受到限制的困擾,導致生產效率低。根據調研情況看,相對于西寧地區其他市州招工難的問題更加突出,看似通過招聘會等方式能夠招到員工,但實際到崗率和離職率非常高。有企業家反映,“當地根本招不到專業人才,從外地高薪請來的干了不到半年也走了”。
近年來除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之外,勞動力、運輸、能源等成長上升也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發展。雖然民營企業各項成本呈持平或增長的占大多數,但原材料總成本、用工成本和環保投入、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增速更為明顯。以用工成本為例,76.1%的民營企業用工成本明顯增加,34.1%的民營企業用工成本增長超過了20%。
由于政策措施相對分散等各種原因,惠企政策在實際中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疊加效應。一些政策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很容易成為看得見、摸不著的“空中樓閣”。一些職能部門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現象,不經意就會使企業錯失發展良機。在對政策知曉度的調查中,非常了解、基本了解、不太了解、不了解的分別占5.9%、56.8%、32.7%、2.6%。這表明,企業了解政策具有被動性,有關部門對相關政策的宣傳還不到位。
非公企業融資難、程序煩瑣、耗時長,使部分企業想貸不敢貸。銀行從規避風險、提交安全性等因素考慮,傾向于服務央企和國企,大部分中小微企業得不到信貸支持陷入發展困境;對非公企業抵押擔保嚴格,對抵押物要求高,成本高,增加了非公企業貸款的審批環節和融資成本,銀行要求企業可做抵押物的只有土地和廠房。非公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中,資金短缺占66.67%。企業從銀行貸款中,非常滿意僅占4.3%,滿意占31.3%,一般占38%,不滿意占20.3%,非常不滿意占6.1%。
在對企業經營環境總體評價中,企業對政府職能轉變普遍予以好評,非常滿意占7.51%,滿意占47.65%,一般占33.90%,不滿意占8.99%,非常不滿意占1.99%。但對惠企政策落實、行政審批手續方便簡捷、企業從銀行貸款難易程度、從民間渠道籌資難易程度、在當地找到熟練工人的難易程度方面,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偏高,影響了對經營環境的評價。
通過健全的組織網絡和高素質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來加強民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讓廣大民營企業經營者安心創業創新創造,踏實辦好企業,在思想和行動上的大力支持,進一步強化教育、加強引導,切實提高企業主的思想認識。在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充分發揮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引領企業文化建設,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企業文化,形成民營企業關注社會公益、履行社會責任的氛圍。
隨著當前企業勞動力、原材料、融資、物流成本不斷上升、經營利潤不斷下滑等狀況。需要激發青海非公有制企業的動力,健全完善企業扶持政策,引導和支持企業用足用好各類優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費,規范中介機構的涉企收費,最大限度地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鋪路。減少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創新審批方式,提高審批效率,加快服務,保護企業。組織對企業的法人和財務人員的相關培訓,建立健全各自的財務制度,杜絕不合理賬戶的設置、不真實賬務記錄的出現。滿足銀行業防范信貸風險的要求,提高企業防范融風險的能力。
堅持內資外資、國企民企一視同仁,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搭建國有與民營對接交流平臺。在管理理念、股權結構、運作模式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設立基金支持企業技術升級。
不斷加快面向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各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通過優化市場環境、投資環境和社會環境,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加快構建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具備政策咨詢、創業創新、人才培訓、技術研發、融資擔保、法律援助等多功能、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保障。加快構建人才培訓和柔性引智平臺,把非公有制企業人才開發納入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更好的醫療、教育、住房等生活保障條件。加強誠信體系建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打消顧慮,依法保護企業家和從業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切實改善民營企業投資環境。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負責政策性擔保,創建民辦商業銀行,為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完善地方金融體系,運用多種金融產品,建立各類貼息、免息、風險補償、貸款擔保基金,引導民間融資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銀行提升評級方法,建立評級制度,不隨企業所有制的不同變化。商業銀行在搜集信息時,調查個體的信用和家庭情況,可以通過信用貸款的方式支持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青海建立相應的民營企業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由青海政府部分出資,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業務。緊急時刻,政府牽頭提供風險補償基金,解決分散金融機構、民營企業貸款的風險,促進青海民營企業平穩發展。
青海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做好配套工作,安排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形成規章制度,讓非公有制企業享受到更多政策,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把省上的政策落實好,監管機構抓好政策督察環節,監管金融機構貸款,扶持政策按比例和數額完成目標。建立健全推進政策落實的長效機制,讓非公有制企業真正從扶持政策中增強獲得感。定期組織評選并表彰依法經營、誠實守信、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優秀民營企業家,激發企業家干事創業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