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萍 南華大學
深圳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末),出口外銷為代表的工業化道路。20實際80年代深圳起初依靠優惠政策獲利,減輕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比帶來的成本差價。匯集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機械等行業,作一個低價代加工生產線來吸引外商投資,初步形成外向型的工業發展格局。
第二階段(20 世紀 90 年代初 -21 世紀10年代),規模山寨為代表的工業化道路。1992年特區政策普惠化,產業鏈條逐漸轉為批量山寨,2.4萬美元的人均GDP、2.8億元的每平方公里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也非常樂觀等均領先其他同類城市。直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才重新洗牌,結束“山寨”的時代巔峰。
第三階段(近三十年),創新轉型為代表的工業化道路。08年和13年的經濟衰退淘汰一批企業,新一代基因測序分析與裝備制造等領域展現了創新活動能力。知識產權規模、質量水平快速提升是深圳走向創新增長的顯著標志。據統計,2019年,在國內申請的專利量為26.15萬件,占全國比為 6.23%;全市PCT專利申請量17459件,占全國30.7%,智能制造業的專利數也上升比較快,其中涉及權質押的專利有0.11件,平均每件專利質押金額305萬元,質押金額1億元以上有7件。深圳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全國范圍來看是最集中的,產業規模龐大,2019年接近2萬億元,拉動了深圳近一半的經濟增長量。
總結小漁村發展的40年歷程,從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從經濟特別開發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區,深圳四十不惑,鵬程萬里,形成了一幅特有代表性的經濟制度發展圖鑒。值得借鑒的經驗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制度創新吸引力很多有志之士,也造就了一批草根企業家,他們在深圳從事各種產業經濟活動,特別是在創新科技領域,淋漓盡致的體現人才是產業發展第一生產力。
第二,豐富的業態橫線、眾向拓展了產業鏈。四十年前的小漁村僅僅只是個農業生產地,與國際化大都市毫無干系有時候發展就是 一個滾雪球游戲,從加工貿易到電子信息等,不斷地進行產業升級創新就讓這個“雪球”滾得越來越順利。
第三,聯動發展實現借力和承接。深圳毗鄰中國香港,最開始很大程度上都是承接的中國香港產業外溢,等待中國香港一部分產業轉移到深圳,這才積累了原始資本。后來深圳又將部分制造業分散到粵港澳大灣區,很好的承接了深圳外溢。
轉為經濟先行示范區之后,市政府和企業將發展重心放在下幾方面來開展工作:
第一,持續對外開放。深圳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讓企業更好“走出去”,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等嚴重威脅經濟全球化,加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金融服務業更應該作為實驗口,去探索市場開放、金融創新,讓金融機構在開放中學習,了解資本市場游戲規則。
第二,繼續深化改革。深化市場改革,需重點發展好民營企業,充分發揮其創新創業的作用。另外在資本運作上,國有資本應幫助企業而不是吞并民營企業。最初因為各種開放政策的優惠吸引到外資,但要維持經濟的增速還得靠創新改革。
第三,繼續城鎮基建。深圳是一個特別年輕的城市,不光是因為人均年紀只有不到35歲,還因為積聚了大量的創新企業、創新機制和創新文化。深圳面臨教育、交通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讓城市群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深圳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比起北京上海乃至杭州小得多,可以借助互聯互通的快速軌道交通等形成1小時、半小時通勤圈,釋放更多的城市活力,解決社會治理難題。
第四,繼續優化創新。首先優化知識產權價值認可的制度激勵,鞏固原有創新機制,創造新的創新環境和新的創新激勵政策。其次包容創新失利,創新創業需要社會包容。再者要繼續為創新創業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在硬件制造業較強的基礎上,去加快文化等軟性產業的步伐,尤其是對于獨角獸企業,如移動互聯網、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相關聯的企業需要更大力度的創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