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錫仁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構建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強化國際合作和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一方面,建好國內大循環,認清現實,承認差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補短板、強弱項,逐步降低對外部產品技術的依賴。另一方面,推動國際外循環,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發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聯動效益,充分利用好外部資源,提高內部循環的活力、質量和效率。
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中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中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目前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當前階段,從需求潛力來說,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站在發展的長周期來看,這也將是史無前例的大市場之一,利用好這種內需潛力是實現中國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從供給能力來說,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工業產值穩居全球第一,總工業產值規模相當于第二、三、四名之和,滿足內需的工業產值占其中的約70%,表明未來進一步的需求滿足要立足于以國內供給為主。這種內需規模和供應格局使得中國構建“國內大循環”正當其時。
今年以來,在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動下,國際形勢正在加速變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特別是中美關系的不穩定帶來了新的更大挑戰,與日本、德國等制造業大國相比,中國對美國出口集中度更高,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嚴重依賴于美國,在美國叫囂經濟脫鉤的威脅下,風險和挑戰空前提高。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是否意味著要選擇直接依靠“國內大循環”,關起門來搞建設?答案是否定的,中國自身和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發展歷程都表明,閉關鎖國,既無法全面滿足自身內部需求,也可能使自身的“內循環”走向“死循環”。
中國發展帶來的更多樣化、更多層次的需求,也不能僅依靠中國自身來滿足,需要外循環作為內循環的必要補充,滿足更全面、更多元的中國內需。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開放有助于促進市場競爭,競爭是保持活力、促進創新、提高效率培育新發展動能的關鍵,正是開放的市場賦予了眾多新興產業崛起的土壤和環境。
內外經濟循環理論是指,在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內建立一種機制,統一系統內外兩個經濟循環,二者形成動態互補機制。經濟循環一般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明確提出要打通各環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生產端看,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和運用新技術、新裝備等,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
從分配端看,要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貧富差距,增加收入,讓居民“能消費”,還要改善消費環境、提升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讓居民“愿消費”,更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后顧之憂,激發居民消費潛力,讓群眾“敢消費”。
從流通端看,通過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創新物流管理現代化模式,助力國內大循環的運行效率。
從消費端看,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僅為55%,遠低于發達國家75%-85%的水平,引領消費擴容提質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14億人口規模的消費大市場,其中中等收入群體達到4億人,擁有1億多個活躍的市場主體。中國還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不斷釋放市場活力的結果。中國作為一個超大新興經濟體,加快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要放棄對外開放,放棄全球化,而是要創造高水平多領域開發,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增強國際話語權。
從建立內需體系的需求看,中國更需要擴大對外開放,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開放創新帶來發展和進步,只有開放才能與世界規則接軌,創造國際化的競爭環境,吸引和利用國際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切實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堅持多領域開放。后工業化時期的重要標志就是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較高。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僅與發達國家74%的平均水平相差約20個百分點,也明顯低于上中等收入國家57%的平均水平。加快擴大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勢在必行,特別是在金融、保險、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不僅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也有助于促進國內服務業提升服務水平,創新發展模式,以開放促發展。
堅持制度型開放。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的信心,通過市場化改革,推進公平競爭,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二是繼續放寬市場準入,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繼續修訂完善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三是合理降低關稅水平,合理引導境外消費轉移到境內完成,如最近海南的離島免稅新政,調整后海南的個人離島消費免稅額度由一年3萬元大幅提升至10萬元,并且增加免稅商品種類和放寬限購數量。在新政帶動下,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和購物人次均實現了同比的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