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亞虹 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
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已經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在新常態下,煤炭產能過剩、煤炭需求降低、消費比重下降為煤炭產業新常態主要特征。當前我國煤炭產能已經突破40億噸大關,在2015年全國煤炭消費量有了一定程度下降,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很多行業對煤炭的需求,都嚴重不足。在發展趨勢上,未來將會重視結構調整,這和煤炭行業競爭日益劇烈是緊密相關的。以煤炭行業為基礎,會多領域延伸,使產品附加值直線提升,借助信息技術的發展,致力于煤炭電子網絡平臺的建設。除此之外,伴隨國家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綠色低碳將成為煤炭行業,另一重要發展方向,為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不懈推動力[1]。
國有煤炭企業很多都是成立于計劃經濟時代,以粗放式管理和運營為主,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多年,國有煤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改革,提升了管理效果,但是體制機制靈活性依然較差,在制度設計上仍然無法達到時代要求。企業員工在思想上,也未能第一時間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在改革的推進上,未能保持較大主動性和適應能力,阻礙了煤炭企業的轉型和發展。
煤炭行業銷量相對較低,煤價無法覆蓋生產成本,行業虧損程度較大。煤炭企業在經營效益層面的虧損,也在金融體系上殃及池魚,不良貸款反彈,負債率走高,融資難度更大,都是當前煤炭企業繞不開的難題,嚴重制約了煤炭企業的轉型發展。
煤炭產業多年經營方式,都側重煤炭開采,產品生產以粗放式為主,未能形成競爭力較強的產品附加值,企業與市場競爭力相對不強。過往經濟高速發展期,對煤炭需求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煤炭產業的弊病,很多煤炭開采企業都未能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積重難返,在現階段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方面,形成了阻礙作用[2]。
行業困境是長期存在的,因此煤炭企業不應故步自封,而是要直面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完成戰略思路的轉變,用市場的力量,推動企業實現轉型發展,實現粗放式、低效率向低碳化、高端化管理方式的轉型,最終由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智慧密集型企業升級。
煤炭企業產業結構應重視煤炭資源的基礎性地位,向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促進產業的融合發展,取得在煤炭相關產業的突破,向服務業、金融產業、旅游業等領域,拓寬發展渠道,保證煤炭產業的較高協調性,最終向高新產業發展[3]。
煤炭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重視以人為本的原則,使結構趨于扁平,提高流程運行的流暢性,使運轉更高效,在面對市場競爭時,表現得更從容,實現煤炭企業轉型發展。
綠色低碳將是未來能源技術創新的重要趨勢,因此煤炭領域也應注重開采的無害化,以及能源利用的清潔高效,以提升煤炭開采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從而真正將技術優勢,轉換成產品優勢,以提升煤炭企業競爭力,實現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煤炭企業的商業模式轉型,主要是在服務定位上,從單純煤炭產品生產商向能源供應服務商轉變,基于互聯網思維和云計算、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應用,致力于電商平臺與物流產業鏈一體化建設,實現企業和用戶之間交易模式與商業關系的轉變,擺脫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在市場經濟導向下,真正重視并實現用戶需求,從而令市場與用戶需求得到滿足[4]。
首先,應致力于替代產業的發展。國有煤炭企業應在保證煤炭生產基本盤不變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技術與資源優勢,拓展新的發展渠道,在國家戰略下,有效發展替代產業和接續產業,從而實現非煤支柱產業的發展,拓寬非煤產業新格局,持續性提升優勢產品力量;其次,應適當排除低效產業,國有煤炭企業應重視過剩產能的嚴重性,對于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或不存在扭虧為盈情況的礦井,應適當關閉破產,或者對外租賃,有選擇性退出;另外,在創新上,應積極進取,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擴大創新帶來的影響,在技術應用、商業模式、體制機制等方面,充分彰顯創新驅動的價值,從而為自身轉型發展贏得時代先機。
煤炭行業應積極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精細化程度,精簡管理層級,有效改善企業管理執行力,在企業內部形成良性競爭。如果煤炭企業規模較大,則可以對中小規模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使煤炭產業相對集中,贏得更多市場發展空間[5]。
新常態經濟使國有煤炭企業,在轉型發展方面更為迫切,這同時也是煤炭企業的機遇,煤炭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重視技術和體制的改革,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