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敏 張雅明 付玉霞 王欣 李芮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傳媒藝術系
就業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就業質量是對教學質量的有效檢驗,是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2019年12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9〕28號,2020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為2020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不斷線就業服務的通知》教學廳函〔2020〕22號,明確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精準進行就業幫扶,全面優化指導,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受疫情影響,一段時間內傳媒藝術類相關企業經營受到影響,招聘崗位數量減少,部分學生就業觀念、心態有所改變,這些都影響了就業質量,高職傳媒藝術類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被凸顯和放大,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全力保障畢業生順利就業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傳媒藝術類行業雖然并沒有像餐飲、娛樂、培訓行業一樣直接承受沖擊,與整個大環境相連接也受到不小的影響,但在受到沖擊的同時也面臨著機遇。疫情沖擊影院院線,影視內容供給受限;傳統廣告業受到消費市場下降的影響,投放大幅降低,新媒體廣告因其垂直深度與市場空間優勢,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宅經濟”發展使得游戲公司受益,在線移動端游戲業務盈利水平達到歷史峰值;在線視頻播放量增長,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市場大幅發展;在線教育平臺爆發式發展;藝術行業受到壓力較大,藝術展覽由線下轉為線上,藝術家及與藝術機構聯合提高了抗風險能力;編劇行業影響不大。新冠疫情影響到學生的實習,讓傳媒藝術類學生面臨不小的就業挑戰,但充分的認識就業形勢,積極的調整就業心態,結合自身優勢,抓住就業時機,調整視角尋找適合的就業方向,就能順利的就業、擇業。
傳媒藝術類的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單個企業可接受的畢業生人數有限;高職藝術院校擴大招生導致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多,使得行業社會需求的飽和程度偏高。少量傳媒藝術類高職畢業生面對就業抉擇時,會考慮經濟條件、文化藝術環境及發展空間,選擇一線類都市、文化藝術環境優越的地區就業;一些學生會考慮升學至文化藝術環境好的國內外本科院校;一些學生在本地選擇合適的文化藝術類企業就業;還有一些學生會選擇企事業單位的文化宣傳部門等。
為了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各級政府出臺了多項保障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政策宣傳不到位,畢業生對政策的理解不精、不透,會影響學生的就業選擇。
1.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改善
專業人才培養中,注重范式教育,應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在產教深度融合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學生學習內容與崗位工作標準,學習氛圍與企業文化之間仍需要進一步融合。
2.對口就業率需要進一步提高
近幾年傳媒藝術類高職人才對口就業率偏低,一部分學生不選擇在所學專業對口的崗位就業,原因是部分藝術類專業門檻相對較高,培養周期長,部分學生畢業時未達到企業崗位能力要求;部分學生因為個人的職業傾向不選擇在此類行業就業。
3.就業工作需要進一步創新
在當前情況下,各高校各級部門就業工作仍需進一步體系化、制度化,需進一步聯合行業、企業廣開就業渠道,精準推送就業信息,有力幫扶特殊群體,積極引導學生就業觀念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1.就業準備不足
部分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后,不具備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定位,在專業技能學習、綜合素質提高方面準備不足,導致就業困難。
2.就業觀念有待改善
從就業觀念方面看,目前畢業生擇業困境出現多元化。部分學生沒有合理的職業規劃,就業存在隨機性,多行業多崗位嘗試就業都不成功;部分學生自我認知不足、怕吃苦、對工作挑剔;部分學生考慮社會壓力大,想在家多待幾年;這些情況都導致了延遲就業的發生。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臺了很多保障學生就業的利好政策,如“選調生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貧困縣計劃”及其他利于升學、創業、參軍入伍等政策。各級部門應該進行分類推廣和落實,宣講到位,使學生對深入理解政策的利好和意義,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參與。院校相關教師、輔導員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摘錄相關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的重點條文對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對于可能發生的就業風險,進行預判,保障學生就業相關的合法權利。
1.產教深度融合 促進人才培養
2004年,教育部下發《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首次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思路。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中提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推進產教協同育人,能夠促進就業,保障就業質量。高職傳媒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應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積極參與相關專業高職教育聯盟,與規模以上企業進行“嵌入式校企合作”,開展“實習實訓”“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試點”“商業項目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室”等形式合作,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使企業盡早介入人才培養,使學生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進階,順利就業。
2.廣開就業渠道 提高就業質量
學校應積極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搭橋,通過多種類型“云招聘會”,幫助學生和企業進行有效對接、雙向選擇。系部需要廣開就業渠道,通過評先、評優等激勵機制,鼓勵專業教師進行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拓展和就業市場的開發;每年組織學生頂崗實習雙選會,選擇優質企業參展,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就業平臺;積極的探索就業信息化,建立用人單位信息庫,收集需求信息,并嘗試通過網絡平臺、QQ群等方式提供給畢業生;積極探索組織畢業生網絡招聘會,不斷提高就業質量。
3.加強就業指導 開展就業幫扶
營造人人關注就業、人人支持就業的良好氛圍,開展多樣優質的就業服務工作。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管理服務中進行“滲透式”就業指導,利用自身優勢為學生進行就業推薦;輔導員針對不同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教育,重點加強畢業生的擇業觀教育、自主創業教育、引導畢業生參軍入伍、到基層、到西部;聘請校外就業專家、校友、創業導師等相關人員與畢業生面對面交流,現身說法;充分發揮合作企業、專業教師、專業帶頭人等優勢,對未就業畢業生建立精準幫扶責任制,一人一策,精準推送就業信息,針對家庭貧困學生進行座談會,了解他們的就業情況,為他們面臨的就業過程中的困難進行指導和解決,做好貧困家庭學生的就業工作。
4.理清工作職責 建立聯動機制
建立行之有效、責任到人的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組建就業工作小組,重點培養一批了解專業和市場、人才與崗位、團結與高校的就業指導師資團隊,系部領導、就業指導負責教師、畢業班輔導員、心理指導教師、專業教師及家長密切配合,多方聯動,明確職責,理清責任;加強就業數據分析,建立合理的就業檢測和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生的就業情況,幫助所有學生順利畢業就業。
1.積極參與實踐 做好就業準備
傳媒藝術類學生入學時大都不具備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專業素養,積極參加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社會兼職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扎實提高實踐技能,不斷提升綜合素質,明確職業目標,并適時調整職業規劃才能為就業做好準備。
2.參與就業輔導 提高就業能力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學生需要及時關注各方面的就業渠道,積極參與好遠程的就業輔導,參加就業指導培訓,掌握就業技巧和策略,借助云平臺展現在我,實現應聘目標。
3.轉變就業觀念 克服就業障礙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就業需求與供給之間矛盾被放大,畢業生端正態度,克服自負心理、迷惘心理、消極心理、逃避心理,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認真分析自身優勢和特長,分析就業環境與形勢,用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競爭,根據自己所學專業、職業性格、職業規劃做出合理、科學的選擇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高職傳媒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較嚴峻,只要國家的利好政策得到充分的宣傳落實,學校進行正確的就業教育和就業引導,學生做好就業準備,提高就業能力,就能提升高職傳媒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