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法學與社會治理教研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對于陜西省來說,欲實現以營商環境的優化,促進陜西高質量發展,需始于“法制化”,構造出較為完善的良法體系與體制機制,之后則進入“善治”的實踐階段,在具體實施并運用法律、行政監管與司法活動中來實現善治秩序。
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也是得以進一步激發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其能夠為營商主體的市場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環境支撐,同時,為政策方針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提供保障,增強政策創新與活力。以法治反哺營商,用法治塑造營商、保障營商主體(投資者、經營者等)的合法權益必將會是一個長效而必然的選擇。
環境建設有著重要的保障與推動作用,“以法興企”,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以法強省”,實現陜西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兩者如車之雙輪,同行同轍,同伴同生。要積極運用法治手段來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確立市場主體制度、維護市場行為秩序,平等保護各類營商主體的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促進營商安全指數的提升與投資貿易風險的降低。
陜西省地處我國西部地區,總體而言與東部、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有著相對較大的差距,營商環境總體水平不平衡。營商環境的國際化水平不高,法治化與便利化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政府與市場、營商企業之間的溝通機制較為欠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各個綜合性因素未予充分顧及,對經濟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等亦未有足夠的重視和改善;市場經濟發展中,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壁壘與利益藩籬難以輕易被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政府服務意識與服務效率尚待提高。一定程度上,還在個別地區存在“新官不理舊賬”與行政執法“一刀切”、執法不公、執法不嚴、執法趨利與選擇性執法現象以及待于提高的干部法治素養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著法治營商環境的構建以及企業發展的積極性。
民營企業與投資者們的法治意識較為薄弱,往往習慣于依賴政策的指引,而政策的不穩定性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難度,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往往取決于領導的意志,經濟主體也常遭受不平等的市場待遇?!霸诮洜I管理中非公有制經濟仍會遇到如在市場準入方面單設的制約限制;在關鍵資源獲取、公共資源使用、融資信貸支持、政府補貼、優惠政策扶持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會與國有企業存在差異等?!雹?/p>
就目前來看,陜西省在法治化營商環境建立所需要的制度政策與法律法規尚不夠健全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政策、通知、意見類的文件來指導商事實踐。在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形勢及新問題的社會背景下,法制體系常呈現出空白、漏洞,相關領域法制的制定、修改、廢止、解釋不能做到及時更新,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所需,亦不能滿足不同所有制經濟形式對不同層面的法制需求,相關配套機制與政策解讀亦不健全,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政策法規的現實操作性較差,營商主體常常面對無法可依,適法混亂。
營商環境的打造,考驗的是地方政府的經濟社會治理能力及政府對制度體系執行落實的水平。當前“行政化的經濟干預政策、領導式的政府管理模式,仍然對營商環境的優化起到了較大的阻礙作用。”②我國現已對標世界建立起本國特色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要以此為參照依據,對照檢查和改進目前的營商環境建設,創設和形成“以評促改”長效機制。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最為關注的制度性成本,營商環境的優化......為市場主體的運行提供穩定性預期和制度性優惠,吸引生產要素流入。”③要積極為營商主體提供金融信貸、基礎設施、政府服務等方面的支持與扶助政策措施。以平等保護、公平交易為基本原則,嚴厲打擊主動或被動投靠當地政府官員,以某種利益輸送的方式來贏得企業的特殊營商渠道、環境或平臺的行為。
“法者,天下之公器?!币苑?、政策的跟進保障交易秩序的穩定、連貫。④營商主體要在獲取利益與違法成本間的衡量之下,正確匹配責任與權利,對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保持應有的敬畏,在制度的軌道上開展各類商事經營活動。在受到非法侵害時,要學會通過法治手段予以解決,樹立法治維權意識和守法經營意識。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政治及社會生態的綜合反映,亦是企業投資行為所要考慮的必要環節和重要條件。營商環境關系著企業的生產經營、破產退出等生命全周期,也影響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問題。營商環境的法治化,不僅意味著營商環境的優化,更引領著高端市場要素的聚集和匯總。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要立足陜西省情,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科學性與系統性,以良法善治為保障,以法治營商為基礎,穩積跬步而行萬里。
注釋
① 闞春麗:《新時代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問題的分析與思考》,載《法制與社會》2019年第2期。
② 向昆:《中國營商環境指數體系構建及評估》,載《開放導報》2019年第3期。
③ 谷建全:《努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載《河南日報》2019年7月3日。
④ 參見董彪、李仁玉:《我國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研究—基于<營商環境報告>的分析》,載《商業經濟研究》2016年第1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