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聞學冬 遼寧廣筑高升建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城鄉規劃關乎著一個城市的建設,對一個城市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城鄉規劃進行法制化建設不僅可以促進城鄉規劃行業的發展,還能讓城市穩定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建立一個標準的法律體系是城鄉規劃法制化的最為關鍵的一步。
城鄉規劃的現代化水平低是城鄉規劃法規標準體系存在的問題之一。在早期,城鄉規劃的重點規劃內容在于對城市的新增用地進行規劃,行政規劃部門所存在的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規劃編制領域與規劃管理領域的范圍不是完全重合,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除此以外,部分城鄉規劃相關法律法規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很低,還有一部分相關法律法規的公開程度較低,所以導致有關部門在管理時常常會出現沒有話語權的情況,甚至會導致“無法可依”的狀況發生。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線城市規劃管理的現代化水平較低的情況并不是個例,這是一種普遍存在于城鄉規劃領域的情況。在部分城市中為規范管理體系而設置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建設十分落后,種種情況都導致了城鄉規劃執法難的現狀,同時也提高了法規標準公開的困難程度和。規劃管理系統層出不窮的問題加上新規范的日益增多導致了法規體系日益臃腫,整體來看是一種法規條款多但是管理沒有嚴格執行的情況。
城鄉規劃的法律法規是城鄉規劃的主要指導原則,但在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現有的法律法規沒有契合該城市或是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地區直接采用國家級或省級的標準來指導該地區的城鄉規劃,其地方性的標準較少甚至于沒有。直接采用國家級或是省級的標準會出現的很大的問題,這是由于國家級或是省級的標準主要是對國土和區域進行規劃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適用于該城市的規劃。如果地區和城市沒有自己的城鄉規劃標準規范條文,那么就沒有了精確指導的意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技術性腐敗”。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果沒有創新型的法規標準將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上文中提到,城鄉規劃對保障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然而現有的城鄉規劃法規標準體系缺往往重視“生產”而輕視“生活”,生產與生活領域的失衡主要體現在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不到位上。在此前的城市規劃與城市管理中,主要是以城市的“增量式”發展為主,相關管理部門一直將用地管理作為城市規劃與城市管理的重點,往往會忽視對公共設施的管理。對城市用地管理在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都有著相關標準,而在公共設施的管理方面,卻沒有使“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落實,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管理標準相當少,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老人、兒童)服務設施的管理規范是基本上沒有的。
要提升城鄉規劃管理的權威性,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就是從制度方面提高管理的權威性,第二個方面就是從技術方面提高管理的權威性。首先要在制度上實現法制化,通過嚴格的立法和執法來防止居心不良的人鉆空子,將“人治”變為“法治”是制度上實現法制化的關鍵所在,最大程度上減小甚至消除權力尋租的空間是法制化的目的所在。在技術方面提高管理的權威性就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城鄉規劃標準,而不是僅僅依靠國家級或是省級的標準來執行。
若想對城鄉規劃的編制進行優化,需要從整合城鄉規劃編制和創新城鄉規劃編制兩個方面入手。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藍圖”式的空間動態規劃已不能滿足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需求。現如今城市越來越多元化,其發展越來越快,城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速度和頻率也越來越高,如果不對城鄉規劃編制進行創新,將會無法適應城市的高速發展。因此,動態的、不斷進行優化和創新的規劃建設才能適應城市的發展。
對規劃實施的公共政策屬性進行重塑和改良需要從兩個方面出發,一個是個人視角上的重塑,還有一個是社會視角上的重塑。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規劃的原則、目標、單元都在發生著一步步的改變。城鄉規劃的原則由效益轉變為了公平,城鄉規劃的目標逐漸由提高速度向提升質量進行轉變,而城鄉規劃的主要內容從適應社會生產向適應人民群眾的生活轉變,而由宏觀整體布局向微觀個體進行轉化是城鄉規劃在單元上的轉變。除了這些以外,城鄉規劃的服務對象也發正著不小的轉化,現如今城鄉規劃的服務對象逐漸向弱勢群體進行轉變。城鄉規劃法制化的重要目標就是推動城市發展,因此從社會和個人這兩個層面出發對法規標準體系進行優化是很必要的。在規劃體系的完善過程中把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作為重點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建立和規劃針對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設施,對其標準進行專項研究,這都是保障弱勢群體權益的方式,也是未來城鄉規劃體系的完善方向。
城市規劃法律法規標準的建設是城鄉規劃法制化最為基礎的一步,也是當今許多地區都需要面對的重點問題。只有將法律法規進行科學的優化與整合,才能適應當今城市的快速發展,才能讓城鄉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