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琪 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 柳俊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張嘉芮 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 郭嘉萱 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目前,國內已有2.5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約占17.9%。在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社會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面臨著諸多挑戰,而機構養老需承擔諸多費用。養老問題早已是社會的熱點話題,在當今的科技與信息時代中,越來越多的新型養老模式也應運而生。社區養老作為“智慧養老”創新模式的代表,推動社會養老服務的全面化與社會化,有效改善了養老問題,但由于我國社區養老發展較為緩慢,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因此,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水平、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成了新時代社會的必要需求。
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和機構養老模式難以繼續發揮作用,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人們的生活更為便捷和智能化,但多數老人卻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家庭子女也因為就業和生活壓力無法一直在陪伴老人身邊,由于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和時間精力,無法很好地照料老人的晚年生活。社區養老通過家庭與機構結合的方式,不僅減輕了家庭成員的壓力,又能提供給老人絕佳的陪伴體驗,讓老人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陪伴與關愛中度過幸福晚年。社區養老對改善養老問題有重大推進作用,實現了養老模式的創新,整合了現有的社會資源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老人。
黨的十九大以來,合肥市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老年人對美好晚年生活的向往,不斷創造和完善多層次、寬領域的基本公平共服務體系,滿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需要。進一步優化社區養老的基礎服務設施,擴大與豐富養老服務組織的內涵,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使養老服務功能多元化。
合肥市作為全國養老改革地區的試點之一,提出養老助餐工程建設三年(2018-2020年)行動計劃。合肥市提出的三年行動計劃,專門針對當前存在的老年人餐飲問題,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餐飲方面,給相關餐飲機構加以補貼,保證老人們最基本的飲食問題得以改善,只有餐飲問題得到解決,才能進一步解決其他的生活問題,使社區養老模式更加完善。
據調查,周圍的社區養老機構負責照顧老人的護工都是中年人,而如今試點社區進行了一個創新大膽的嘗試,實現老人抱團養老,即讓一些行動方便,但是生活孤獨或者有充足時間的老人組成志愿者,照顧那些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人。讓老人們抱團養老,這樣就為社會節省了部分年輕勞動力資源,而且讓老人照顧老人,由于老人們的年齡相仿,交流起來比較方便,代溝較小,老人們分別扮演著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角色,也可以是閑暇時間互相交流的好友。“社區老人抱團養老”的提出和實行,是社區養老的一個重要創新點,在實行的一段時間里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饋。
合肥市出臺《合肥市養老服務和智慧養老實施辦法》,全面建立低收入老年人養老津貼和養老服務補貼制度。設立養老津貼和養老服務補貼,進一步提高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水平。
通過調查了解到,居家養老服務護理人員大多來自農村,文化程度比較低,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習,嚴重缺乏專業護理知識和經驗,無法照料好老人。再者,工資水平和勞動強度的不平等,加上社會對服務人員的負面看法,使得很多人對從事養老服務業卻步不前。許多護理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就上崗,服務質量難以滿足老人及其子女的養老需求。
讓老人擁有幸福晚年不只是滿足其生存需求,還需要給予精神方面的關心。當今社區大多只有健身器材類的養老服務設施,在文化和精神需求服務上內容單一,在日常照料中缺乏心理疏導等個性化的服務內容,老人擁有大量的休閑時間,卻對電子產品尚不熟悉,只有少數社區設立老年大學、讀書室等室內活動中心,多數社區養老機構無法滿足廣大社區老年人內心精神上的養老服務需求。
我國社區養老發展還在起步階段,政府相關政策尚未完善,養老服務市場化運作體系還未成熟,養老服務產業是一個投入多、周期長、利潤產出時間長的產業,社區養老機構盈利空間有限,利用盈收提高服務質量也就越發困難,養老市場存在企業融資困難、長期投資者不足、供給不平衡等困境。由社會人士參與創辦的社區養老機構的生存發展困難重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社區需要建設日間照料中心照顧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政服務和送餐服務,老人的身體狀況直接影響生活照料需求的強弱,而隨著老年人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健康狀況日益衰弱,且子女不能隨時陪伴在身邊,老人在生活起居和家務等方面的需求將會大大提高。
老年人各種疾病的患病率一般高于其他人群,對于社會醫療服務的依賴水平較高,且按不同年齡階段劃分的老人對醫養的健康需求也不同,多數老人都患有慢性病,需要呼叫上門醫療護理、用藥指導和短期療養等服務,而對于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存在健康障礙的老人需要急性醫療、定期體檢和保健等服務。
提升老人幸福生活指數不僅僅需要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要舉辦符合老年人興趣特點的相關活動,保障老人晚年生活的健康喜樂。據相關調查了解,大部分社區僅僅開設體育器材設施,老人只能聚在一起下棋和跳廣場舞,缺乏精神文化類服務,老人除了希望健康長壽外,更希望心情愉快,他們擁有大量的空閑時間,更渴望精神文化的充實和滿足。
為了維護護理人員的權益,政府應重視護理人員工資制度的改革與社會地位的提高。中央及地方政府要實施“樹立典型、評選先進”優秀護理人才的評選活動,建立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方面提升護理工作人員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感。同時,在高校鼓勵開設護理專業,通過政策補助吸引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加強護理人員培訓,提高服務質量,讓更多群眾加入養老護理員的行列中,提升養老護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滿足老年人對養老護理的需求。
政府加大資源完善社區養老制度,使市場化機制下養老資源可以得到有效整合,構建社區養老機構資質評估體系,加強養老機構管理,建立“養老、醫療與娛樂”一體化的智慧社區,完善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提升養老服務業效率并使之高水平發展。
建設老年大學,開放讀書室,老年人可以通過自身選擇進行學習,有琴棋書畫、朗誦、唱歌等文娛活動,也有舞蹈、太極等運動健身,培養老人思考和動腦能力,提升老人的自身價值。社區可以定期展開活動,組織短途旅游,鼓勵老人多融入社會,結交朋友,做到人老心不老,豐富晚年生活對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具有現實意義。
組建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完善志愿者服務的運行機制,細化志愿服務內容,通過志愿者結合自身特長,發展志愿服務活動,為老人帶去陪伴與關愛,同時呼吁更多人參與到志愿隊伍中來,攜愛同行,讓志愿者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實現自我價值提升。老人們也可加入志愿者隊伍中去,互幫互助,使志愿服務項目能夠成為長期促進推動社區養老發展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