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蓉清 武漢輕工大學
最新版《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外語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應將專業語言知識建構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特別突出”跨文化等能力的培養。目前,跨文化能力已經成為高校外語類專業核心能力的重點培養目標和外語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
具體到英語專業的教學中,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目前主要通過跨文化交際等相關專業課程來實現,并且在綜合英語、讀寫聽說等基礎課程中也有貫穿,但對于英語戲劇教學在跨文化能力培養方面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國內外研究則相對較少涉及。事實上,兼容戲劇文學知識和戲劇表演實踐的英語戲劇教學對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英語戲劇教學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發現中外表達方式和文化思維的異同。戲劇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相比傳統英語教學,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性。在戲劇教學中,無論是劇本的解讀詮釋還是角色的舞臺演繹,教師都只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學習和實踐的主體始終都是學生。學生通過閱讀改編和揣摩背誦臺詞、設計演繹動作走位、挑選制作服裝道具,親身參與到戲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并且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整個學習過程能促使學生主動發現而非被動得知中外戲劇表達方式和文化思維的不同,這對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
再者,英語戲劇教學是以合作為主要形式、交際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活動,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觀眾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戲劇課以團隊合作為基礎的授課模式需要學生與同伴之間展開廣泛而密切的合作:在戲劇課上,每個學生都隸屬于一個團隊,團隊成員之間通過合作學習,通力解讀英語戲劇中的文化含義,并把它們用戲劇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其中涉及了傳遞意圖、協商意義、接收信息等一系列交際過程,能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另外,戲劇表演本身又是一個經典的文化交際過程,學生將合作解讀出來的英語戲劇作品中的文化內涵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演繹傳達給觀眾,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的實踐過程。
以培養跨文化能力為目標的英語戲劇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實現。就筆者所在的武漢輕工大學而言,主要教學方法如下:
第一,準備階段:跨文化意識覺醒。英語戲劇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幫助學生了解戲劇的基本知識以及戲劇文化的國際差異,這是培養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師通過系統介紹戲劇發展的世界史,引導學生關注主要英語國家戲劇及中國戲劇的不同發展背景、文學特色和表現手法,同時,結合豐富的文字和音視頻資料鼓勵學生觀察、探討不同國別、類別、時期戲劇的主題選擇、劇本設計和舞臺呈現,促使學生思考戲劇文化差異形成的內在根源和外部條件,思考在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向中國觀眾表現英美戲劇、向英美觀眾表現中國戲劇。
第二,培訓階段:跨文化交際練習。在戲劇知識建構基本完備的基礎上,第二階段開始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戲劇表演練習的機會,以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戲劇表演中所蘊含的跨文化要素并且初步掌握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方法。在本階段,教師以任務式教學和合作式學習為核心,組織學生觀看示范性戲劇表演視頻(如中國大學莎劇比賽作品視頻等),展開關于戲劇改編、表演方式、舞臺設計等方面的組內和班內討論,輔助學生解讀、反思、改編劇本,進而進行模仿性和改編性表演,并且對每組的表演作出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使學生實時了解到自己戲劇表演的交際效果,從而實現持續的改進。
第三,體驗階段:跨文化交際實踐。在學生已經基本熟悉戲劇表演常識和技巧的前提下,最后一個階段的全校性英文戲劇大賽則成為檢驗戲劇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最終實踐標準。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及繁星英語戲劇社每年6月份組織全校性的英文戲劇表演,劇目涵蓋中國古典戲劇、西方經典戲劇、影視劇、童話劇、神話劇等多個劇種。比賽設一二三等及優秀獎等集體獎項,和最佳作品、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個人獎項,并且給予所有優秀表現者素質拓展學分獎勵,極大地鼓舞了學生主動參與比賽的熱情。更重要的是,比賽邀請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外教參加,并且給出即時詳細的觀看反饋。參與比賽的學生可以直接從外教的反饋中了解自己表演的跨文化交際成效,并且在比賽后的反思總結中凝練成可供今后參考的要點,與同伴分享。
2017至2019年連續三年對武漢輕工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調研表明,平均87.55%的學生認為英語戲劇教學提升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運用英語交流的自信心,72.63%的學生認為英語戲劇教學對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有顯著提升。由此可以得出,英語戲劇教學對于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和顯著作用,英語專業教師應當重視英語戲劇教學,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開發和提升跨文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