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宗先 利津縣高級中學
高中物理課程是高考的重點科目,也是大學階段力學、建筑學、機械學等重點學科的重要基礎。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應該充分應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開動思維,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究式的思考,以更加深遠的視角培養學生。
通常情況下,教學情境是指用于輔助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環境。我國素質教育的重點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形成“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這一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自主思考,進而發現事物的客觀規律,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一般來說,創設問題情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適宜性。問題的提出必須與知識點高度結合,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無論是解題思路還是邏輯上的聯系,創設的情境必須合適。第二,創新性。課本介紹的導入情境,已經應用多年,內容與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元素格格不入,不利于引發學生思考。創設新的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具體問題,以點帶面,形成完善的知識框架。第三,互動性。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通過記筆記、反復閱讀的方式,隨著記憶的加深,雖然能夠提高卷面分數,但對知識的實際理解程度十分有限。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即時解決問題,提升學習效率[1]。
在相對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創新情境導入,能夠使學生迅速融入情境,進入學習狀態,充分利用課堂的每一分鐘。比如在高中物理三大宇宙速度章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神舟系列宇宙飛船圍繞地球飛行、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繞月飛行、登陸的視頻,根據視頻中飛船飛行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幫助學生加深對三大宇宙速度的概念理解。首先,神舟系列飛船進入地球衛星軌道之后,基于地球對衛星的萬有引力,進行圓周運動,此時的飛行速度為7.9km/s,即為第一宇宙速度。其次,地球對環繞自身飛行的衛星施加的向心力,決定了衛星繞地球飛行的最大速度為11.2km/s,因此嫦娥系列探測器從繞地球飛行階段向月球飛行時,必須掙脫地球向心力的束縛,從而需要不斷提升飛行速度,在提速過程中還需要繞地球飛行,但軌跡已經從圓形變成了橢圓形,速度超過11.2km/s時,不再受地球控制,此即為第二宇宙速度。最后,與地球的向心力相似,掙脫太陽施加的向心力速度為16.7km/s,此即為第三宇宙速度。學生通過視頻,迅速導入情境,雖然注意力較為集中,但精神卻是相對放松的,還能夠極大地提升對知識點的理解,可見創新情境導入,增加教學多樣性,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作用。
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是憑空出現,而是通過具體問題,創設針對性的思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慢慢積累而成。比如高中物理教學——力的正交分解,一直是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在課后練習時,經常將力的方向分解錯誤,或者是計算過程中,將分解而成的力位置弄錯,原因是理解不到位。教師可以創設力的問題思維情境,引導學生將相關知識點全部理解到位。第一,根據力的概念,創設情境,讓學生回顧“力”是什么: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小、方向、作用點為構成要素。第二,力的正交分解用于求合成力中的某一項具體組成內容,因此,力的分解與合成是互逆的。第三,再次回顧概念可知,只有合成力才可以被分解,在正交分解中,被分解的力必須作為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兩個直角邊即為不同的分解而成的力,一般情況下,直角邊代表的力不能被再次分解。通過上述創設問題思維情境,學生加深對力的正交分解流程的理解,本質上是對“力”的特性進行了回顧,并不是依靠對新知識進行死記硬背才能夠解析題目。因此,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搭建知識框架,深入了解內在的關聯,在日后的學習、工作遇到瓶頸時,依然能夠保持冷靜的判斷,從問題涉及的元素出發,進行靈活的視角切入,從而找到解決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適當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教學互動性,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此舉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改變傳統的灌輸性教學方式,從而全面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質量,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