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暉 曹芳英 浙江公路技師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據國家統計局 2020 年發表評述,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60%。2019年全國國際貿易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5753億美元。2018年全國進出口貨物總量達到44.53億噸。
巨大的市場空間所帶來的強大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事國際貨代業務。據商務部貨代企業備案系統的統計數據:2018年,國際貨代企業備案總數達到56998家,行業發展平穩,對人才的需求量持續穩定增加。
自1984年以來,國務院原對外經濟貿易部開始批準開放企業可以從事國際貨運代理業務以來,國際貨代從業人員持續短缺。隨著中國加入WTO,國際貿易業務量每年以持續穩定增加,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國際貨代屬于典型的服務行業,呈現多環節鏈狀結構,只有嚴密銜接,才能順利的完成業務。從業人員需與上下游多點多面進行協調溝通。
國際貨代從業人員經常需要和外國人溝通,開展業務往來,除了能與客戶用英語進行業務對話外,還需要熟練運用對國際貿易和國際貨運的英語術語。
國際貨代涉及面廣,環節多,流程復雜,國際貨運代理人員需具備極強的國際貨代業務能力,熟知業務流程,通曉相關法律法規。
國際貨運從業人員需具備契約精神,誠實守信,兼顧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技工院校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體系下職業教育實體,培養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為主要培養方向,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部分,人才培養有以下特點:
技工院校專業是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編制的《技工學校專業目錄》開設,并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匯編》作為技能培養依據,重視崗位技能,但不輕視理論教育。
技工院校非常重視校企合作,通過學校、企業資源互補,共同定向培養定人才。
技工院校教師需具備教師和職業能力等級雙重資格,即具備教師+師傅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結合,采用一體化教學方式培養人才。
各類院校畢業生是國際貨代企業從業者最重要的來源。技工院校基于深厚的校企合作傳統和相對靈活的辦學體制,更有利于開展產教融合的人才合作培養。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有關工作的通知》和技工院校特點,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和技工院校人才合作培養可按以下內容開展。
技工院校是按職業目錄為企業崗位量身訂造的原則開展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以就業為導向,服務行業企業。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為了業務正常運行和發展,持續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的加入。培養和接收合用的人才是校企雙方的共同目標。具有一定規模國際貨代企業,每年都有人才引進的需求,非常適合與技工院校開展合作。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就是滿足企業工作崗位需求,在教學組織和設計上有一定的自主設計空間,根據企業的不同開展差異化的課程設計。系統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國際貨代企業可以根據企業文化和業務特點與技工院校共同制定專用課程體系。在經過校企雙方共同評定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之后,作為人才培養的實施依據。
國際貨代企業與技工院校合作的人才培養必須建立明確的分工方案。這個方案是建立在約定課程體系之上的,雙方根據自身優勢,各自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院校主要負責思想品質、身體素質、基本職業素養、專業理論教育和經典專業技能實訓等內容。企業主要負責企業文化、企業特有技能實訓、生產實習、職業發展規劃等內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項目發展情況,互派優質師資,相互監督和幫助,提升人才培養效果。
人才合作培養是時間周期比較長的項目,校企對培養結果都非常重視。一旦出現培養出來的人不符合預期,給雙方都會帶來很大的損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校企雙方按約定的時間和標準開展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另外,由于校企雙方的立場和評價標準不一,容易發生分歧,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可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企業和院校在社會中的功能不同,造成雙方關注的重點不一致。企業作為經濟組織更注重經濟效益,院校作為公益組織注重社會效益。如何平衡雙方的利益是合作項目是否能長期持續下去的關鍵。因此,在項目設計之初就需要引入經營的理念,讓項目“盈利”。
人才培養產出的具有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產生的經濟價值難以直接計算等特點。國際貨代企業在考慮校企合作項目時必須準確計算未來人才需求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可以有效平攤成本。如果單個企業人才需求數量不夠,可以和非競爭關系的同業企業聯合起來開展。同時,對于入選項目的培養對象,采取提前簽約,附加適當的違約懲罰可以有效的保證培養過程和進入企業后的流失率。技工院校由于自身公益屬性,更注重提升學生優質就業率提高專業影響力,通過項目培養優質師資,打造行業專家隊伍。因此,校企雙方存在考核指標錯位,存在“共贏”的基礎。
校企合作的深度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技工院校自設立之初就是以為企業服務為目的。在“一帶一路”為主導的國際貿易大環境下,國際貨代行業用人需求持續穩步加,具備非常好的校企合作基礎。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這點,與技工院校合作培養人才開展有益的探索。
數據援引:
1.國家統計局2.商務部公共商務信息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