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強 中藍長化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追求綠色環保,在這個過程中,針對建筑給排水系統的科學設計和建設非常關鍵。建筑的給排水系統,要達到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要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污染,要避免對資源的浪費。為了達到這個效果,需要結合建筑自身情況對給排水系統進行科學設計和施工,注重利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提高系統的節能效果,還需要處理好給排水系統的相關細節,保護水資源的使用,減少浪費與污染問題的發生。
綠色建筑是把建筑視為一個小生態圈,結合建筑內外的環境條件,如光照,綠化等,利用生態發展的理論以及建筑設計科學技術,所設計出來的可以與周圍環境協調發展的建筑。綠色建筑是綠色的,可持續的。它滿足節地,節水,節材,節能的要求。可以降低資源的浪費,減小對環境的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
綠色建筑技術從字面來理解,它最大的特點便是綠色,可以減少建筑施工和使用過程中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在實際應用綠色建筑技術時可以發現綠色建筑的另一特點便是適應能力強。這主要得益于綠色建筑并沒有一定的模板,它的建筑模式是多樣可變的,而我國的地理環境復雜,綠色建筑技術可以很好地適應不同的地理環境,建造出最適合當地居民居住的綠色居所,做到因地制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建筑行業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做出貢獻。
在使用非理性設計和建筑技術的傳統排水建筑項目中,可能會出現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等問題。導致出現這種問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浪費的原因是排水管和閥門等零件的不適宜和泄漏,由此產生的水分配系統設計缺陷更為明顯,從而引發的水資源浪費以及污染問題的出現。
現如今,在我國的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問題,這一問題引起了社會諸多部門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當中增強對給排水工作的關注,從而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效果。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對于建筑工程項目的熱水系統來說,由于循環系統本身不是為熱水設計的,這就是為什么在使用之前必須先釋放冷水才可以繼續使用的原因。但是,這種情況下所流出的冷水也喪失了基本的使用效率,從而導致水資源的大量浪費。
隨著我國綠色建筑工程項目的改善,建筑技術的改進可以確保環境能夠得到保護和資源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在供水系統中,雨水滲透技術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技術的實現主要是利用了新技術、生態學和工程技術這三個方面的知識,除此之外,還將諸如雨水使用原理等多重知識結合起來,有效利用綠色建筑。同時,雨水滲透技術使自然系統能夠向建筑物供水,防止出現地下水污染的情況,同時也做到了保護土壤。使用這種技術的效率也顯而易見,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水平,而這種技術不需要大量投資來實施。在一些住宅和工業區,它們被廣泛用于保護環境這一工作當中。
建筑給排水系統中還需要做好各種生活污水的回收以及處理,這個過程能夠避免生活廢水的直接排放,從而避免對當地水環境產生污染,還可以根據需要對水資源進行科學利用,提高其使用價值,提高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效果。建筑給排水系統中的廢水污水處理系統,要根據建筑自身情況進行設計建設,需要突出其廢水污水收集功能以及污水廢水再利用功能和處理功能,減少生活污水和廢水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提高水資源整體利用效率。在建設建筑給排水生活污水廢水回收處理系統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對應的材料,一般要選擇具有良好耐腐蝕效果、性能良好的零部件,這有助于提高系統對污水廢水的抗腐蝕效果,避免系統使用過程中產生損壞。針對生活污水廢水的處理要達到相應標準,確保針對污水廢水的處理能達到相應效果,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污染,避免對當地地下水產生污染。為了確保建筑廢水污水處理效果,還需要定期進行檢查,確保經過處理的水體達到相應標準,為提高建筑整體用水效果打下基礎。
第一,合理利用太陽能。傳統的建筑中使用的熱水通常是通過電加熱或燃氣等方式提供的,使用時不僅會浪費大量的能源同時還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我國的能源有很多,其中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受到人們的青睞。在建筑使用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利用太陽能,通過太陽能對水資源進行加熱,從而實現建筑中熱水的使用。建筑的給排水系統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結合建筑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地勢等,合理設計熱水供水系統。
第二,科學利用空氣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的工作原理是將空氣中的熱量通過一定的方式吸收進來,然后再用相應的設備對熱量進行回收。空氣源系統的制冷劑汽化溫度不能與外界溫度一致,必須要有一定的差異才可以。此外,再加上壓縮機的工作使得熱量的吸收效率有效地提升,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提高建筑整體綠色環保效果。
總之,現如今城市建設需要秉承綠色建筑的理念,在城市給排水施工過程中運用綠色環保技術,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減少對資源不必要的浪費,強化對水資源的運用。運用綠色給排水能夠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強化污水治理。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及極其設備,完善給排水體系,提高對水資源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