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春 潘丹韻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目前,“三教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作為高職外經貿類專業,在新形勢下,要從審視與考察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評價改革的重要視角,對“誰來教”,“教什么”,“怎樣教”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剖析,把課堂思政教育貫穿教學活動當中,培養既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懂我國對外貿易管制政策,掌握外貿業務技能的人才。
高職外經貿專業類“三教改革”關系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評價的核心內容,最終體現在我們培養出來的是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扎實的外貿從業業務素質與技能的人才,整個教學設計與實施者是教師,是“三教改革”的關鍵;教材是課程改革創新的基本載體,教法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具體體現,包含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五四青年節在給北大青年學生講話時指出:“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好老師應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士,有仁愛之心……人才培養,關鍵在于教師”。對當前大學的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外經貿類專業更需要打造一批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出眾,知識結構合理,擅長利用互聯網資源的師資隊伍。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也決定了師資隊伍能力素質與普通教育的師資隊伍能力素質是有區別的。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中,明確提出新聘教師要有三年企業工作經歷,現任教師每年有1個月到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五年一輪訓:……說明要切實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真正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這是職業教育教師改革的核心目標。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評價改革的核心是課程,而課程改革最直觀的體現是教材,教材是教學活動實施的綱領,其內容形式都深刻體現著“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職教20條》中明確指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每三年修訂一次教材,其中專業教材隨著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這些政策出臺,表明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教材建設要求提出了高標準的具體要求。教材是職業教育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綱領,也是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載體媒介。對高職外經貿專業教學來說,教材的與時俱進是非常重要的,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中非經濟合作、中國國家實驗自貿區建設、RCEP等,都是和外經貿專業緊密相關的新形勢,對教材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職外經貿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外經貿專業技能的人才。而教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教法改革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施教者要根據行業技能、教材、學生學習基礎狀況組織實施,并最終呈現于課堂的綜合教學活動,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技能學習為重點,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靈活組織教學資源,取得優秀的教學效果。
高職外經貿專業教育已經開展20余年,許多學校與專業是在原來中職基礎上升級發展起來的,起點低,在辦學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普通的模仿,移植行為,造成人才培養質量始終與日益增長的社會行業要求有距離。從“三教改革”的角度來審視,存在著如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師資隊伍的規模擴大,國家有各種政策激勵機制:“國培”“省培”項目,國內外進修學習等,使得教師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們也該看到,高職外經貿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總體素質不高,真正的“雙師型”教師不多,師資沒有形成完整的培養體系。
1.合格的高職專業教師數量短缺,來源單一
隨著國家教育計劃的調整,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對專業老師的需求增加,許多高職院校難招聘到合格的專業教師。我國目前合格的高職外經貿類教師數量是短缺的,已經阻礙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另外,專業教師多來自高校,雖然其中大部分具有碩士,甚至博士學位,但實踐方面欠缺,缺乏企業工作經歷,未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離“雙師”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
2.“雙師”素質缺乏,專業帶頭人匱乏
“雙師”素質從提出到如今也有二十余年,對于它的內涵也有一系列規章制度進行闡述,高職院校也有各種培養“雙師”素質的政策,但這些政策難以真正貫徹到底,導致很多持證的“雙師”專業教師,其實還不具備真正的“雙師”素質,所以從統計看到的“雙師”教師數量是要打折扣的。高職外經貿類專業帶頭人,應該由政治素質過硬、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來擔任。由于真正具備專業素質的人才匱乏,導致部分專業帶頭人無法勝任職教改革創新發展的需要,同時由于沒有明確、清晰化的專業標準和資質要求,導致很多不具備專業建設領導能力的教師進入該崗位,因而專業建設和發展緩慢。
3.團隊結構失衡
一個優秀的教育團隊,應該是年齡結構合理,理論和實踐并重。但從目前來看,由于高職外經貿類教育發展時間短,順應社會需要開設新專業等原因,造成目前普遍青年教師居多,教師實踐匱乏的較多,團隊結構失衡,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導致有些外經貿類新專業是“匆匆上馬,又匆匆下馬”。
4.高職教師培養體系欠完善
高職外經貿類教師培訓多以項目的形式進行,如“國培”項目,“省培”項目,對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受益面窄,不是全員覆蓋;時間短,實踐技能學習不夠,針對性差,沒有兼顧個體間差異,培訓內容粗放,無法細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高職外經貿類教育教材從無到有,從注重理論到“理論夠用,重在實踐”轉變,教材編寫人員也從原來的高校教師為絕對主力到現在企業專家參與,共同完成的校企合作教材。教材建設質量在不斷提升,也促進了專業教學質量提升,在培養合格的專業技能人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也應看到,世界格局在變,國家政策在變,行業在變,新業態,新工藝,新技術層出不窮,對教材內容、形式提出了新挑戰。
1.高職外經貿類教育教材設計沒有走出專業以前普通教育的框架,還是以學科為主線,按照普通教育教材設計的編寫體系,多以章、節為范式,注重學科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學生課后學習鞏固多以做題為主,重點在概念、原理、理論等學科基本元素,沒有體現高職教育“理論夠用,以實踐化、項目化教學為主”理念。
2.高職外經貿類教育教材形態單一,現代社會新技術發展風起云涌,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業態……給高職教材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教科書已經不能承載,況且《職教20條》描述的工作手冊式、活頁式教材還沒得到廣泛應用,傳統方式的教材出版周期長、更新慢,新業態、新政策不能及時體現,導致有些教材還沒有印刷出來,就已經過時。所以,現代高職外經貿類教育迫切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體例項目化,知識碎片化、實踐模塊化,與時俱進的新型立體化教材。
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短,教師多從“高校”至“高校”(高校畢業未有實踐經驗,到高職院校任教),實踐經驗缺乏,教材落后,實訓條件欠缺等因素,教師們仍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中心,輕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課堂教學還是老套的定義、概念、公式,沒有以學生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化實踐技能的訓練,造成學生理論掌握不扎實,職業技能欠缺。
1.傳統教育模式在高職教育中仍占主導地位,即課堂還是以理論知識為主,輕視學生職業技能培訓,沒有從專業技能培養這個角度來設計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沉悶,老師“一言堂”,學生參與度低。
2.信息化資源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欠缺
當今是信息化社會,各種媒體無時不反映著新業態、新工藝、新技術,各種公眾號、小程序、抖音都有行業的新動態,還有國家資源庫的專業課程資源,這給高職外經貿專業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課堂教學素材。如何合理利用這些教學素材,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衡量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標尺。在實際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知識與能力架構,組合信息化教學資源,打造和實踐工作零距離“金課”還是比較少的。
1.高職外經貿類教師的學歷毋庸置疑,普遍學歷均為碩士以上,還有相當一部分海歸學者加入。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但是實踐是短板。如何彌補這一不足,需要自身努力,大膽走出校園,深入行業,深入一線,與企業專家做朋友,時刻關注行業動態,隨時參加新業態、新工藝、新技能、新操作的業務學習,把自己打造成“懂行”的專家。
2.高職外經貿類教師應該在專業上下功夫,教師的學歷中專業與任教的專業課程通常不一致,這就要求高職外經貿類教師“要轉,要變,要專”,要主動通過各種方式,不僅要認真參加學校安排的業務學習,還要主動參與企業實踐,在項目中學習,補“短板”。
3.高職外經貿教師應積極參加對外學習交流和科研活動,關注行業熱點,開拓視野。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如: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綱要。
1.新形勢下,新業態不斷出現,原有的書本教材總是滯后,如何能做到與時俱進,是考驗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標尺。高職外經貿類的教師,應該關心國家政策變化,緊密關注外經貿行業,隨時接受新政策新知識新技能,自主對教材進行及時更新。
2.利用互聯網搜集、使用本課程相關的“信息化教材”
(1)專業公眾號、APP、小程序等平臺,如:《智慧通關》《學習強國》《海關12360熱線》,《海駝課堂》等,有碎片化專業知識、專業英語學習小視頻,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有些也可以作為專業實操的輔助工具;
(2)行業管理部門官網:了解行業新動態、新政策、新操作;
(3)抖音:通過企業抖音號了解最新政策宣講,企業案例分析;
(4)直播間:行業專家授課,將專業理論與技能相結合,體現現代企業內部管理規范,還有配套的操作實訓軟件供學生學習;
(5)國家教學資源庫 外經貿類大部分課程已經建成,有課件、視頻、動畫、案例、練習等內容;
3.帶領學生走出去,鼓勵學生推銷自己,在社會中長見識、增才干,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1)參觀研學
專業學習之初,帶領學生深入企業、海關、碼頭,海關特殊監管區等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場所參觀、研學,增強感性認識,構建學習情境。
(2)專業見習
從大二開始,利用寒暑假,鼓勵、帶領學生走出去,到企業進行不定期的見習。檢驗專業理論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正確審視、評判學習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3)頂崗實習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與深度,大三時,開展頂崗實習,學校按一定比例配備指導教師,企業有專家擔任專業指導教師,及時和學生溝通,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
1.精通教材
教材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對教材的掌握與理解,直接關系課程質量與教學效果。
2.做好課堂教學設計
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堂教學設計要將思政教育擺在首位,可以通過課前分享和外經貿類專業相關的最新行業動態、如:湖南自貿區建設,RCEP 等,引導學生關心國家政策、關心行業動態,熱愛祖國,有民族自豪感;要從專業教學的角度講授專業發展歷史,培養學生誠實守信,踏實嚴謹、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要真正關心學生,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
課堂教學設計要將專業教學擺在核心,要根據學生知識架構,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合各種優質教學素材,(見三(二)2),將理論與實操結合起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3.精選案例
外經貿類專業課程理論是枯燥的,可以通過精選典型的企業案例來充實教學內容。
4.做好實踐教學環節
外經貿類專業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設計師,學生是主角,要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好的實訓教學環節,通過項目化,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完成,掌握實踐操作技能。
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2日)中說“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只有將課堂思政與“三教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建立好的培養機制,打造優良的教師隊伍,培養學生具有過硬政治素質,優秀的職業技能,健康的身體。高職院校要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要有作為有成效,我們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