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杰 牡丹江大學
“互聯網+”模式的推行,可確保互聯網平臺能夠和傳統行業進行充分的融合,這樣能夠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實現更加良好的創新發展。針對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而言,也可以有效融合這樣的互聯網模式,進行深層次的結合和創新發展,以此確保金融管理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業教育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使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的創新,以此為培養出創新創業型金融人才提供必要的條件。
“互聯網+”是在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生態環境下而應運而生的,互聯網平臺可以使多種類型的傳統行業得到充分的連接和融合,更著重關注跨界整合。在跨界的過程中,把互聯網作為中心,對于其他多種類型的產業進行深層次的融入,在全方面、多角度進行有機結合,從而確保各地產業能夠形成以互聯網作為中心的產業聯盟,實現重塑和融合,進而發揮合力效應,體現出更加良好的發展趨勢。
在互聯網加的時代背景下,可以更有效的實現技術創新驅動,在技術創新領域更有效的實現自我革命,這樣能夠進一步創造出多種類型的全新信息通信技術等,進而確保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應用得到充分融合,對傳統產業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匯集,通過技術創新的優勢,促進傳統產業和組織形式得到改進和創新,同時,也可以在管理方面實現創新驅動,對于各項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制度機制等等進行不斷的變革和完善,通過管理創新使各類權力分配、結構組織得到重新的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針對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而言,需要充分做到與時俱進,使學生具備應有的創新創業意識,院校相關方面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和培養方法模式等相關方面,都要有針對性的引導,體現出創新創業的相關內容。然而從實踐情況來看,在具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比較落后的模式和方法,并沒有充分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積極有效地挖掘自身的創新創業潛質,也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未能充分認識到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不能掌握相對應的專業技能,而這樣的情況對于金融管理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會造成很大限制。
從實踐情況來看,在高校的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創新創業培養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結合市場運行情況和人才的根本需求來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所涉及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與具體情況存在比較嚴重的偏離,而這也是當前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創新創業培養面臨的很大困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相關課程內容往往過于強調理論,缺乏應有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同時并沒有充分構建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適應的系統完善的知識體系,對于實際的創新創業內容并沒有全局性、客觀性的把握,由此導致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無法顯著提升,不具備應有的培養質量和成效。
首先,高校相關方面對于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進行評估的過程中,并沒有健全完善的評估和考核機制,相應的標準不夠明確,各類目標也沒有得到切實的制定,對于人才培養重點缺乏深入的掌握,由此導致在考核評估的過程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并沒有針對各類人才的特點進行明確的劃分,由此導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無法呈現出應有的有效性。其次,針對高校相關方面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成果,并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在成果的評估過程中往往追求量化成果,針對非量化成果,并沒有進行完善系統的評估,評估管理方式比較粗放,沒有充分實現動態性、綜合性評估,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人才培養成果與實際的生產效益存在很大偏差。
在針對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創新創業的培養過程中,要針對培養方式和手段等等進行有效創新,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和目標,進一步有效融入互聯網思維和具體企業的運行流程和操作模式等等,使相關的培養模式和方法具有實效性和可執行性。與此同時,要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發揮自主探究精神,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創新創業,具備應有的意識和互聯網思維,這樣能夠呈現出更加良好的培養成效,從而呈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針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結果進行評估和考核的過程中,要充分融入“互聯網+”模式,通過大數據技術和相應的互聯網平臺等,總結和分析市場運行需求和行業的客觀要求,以此為基準設立相對應的評估標準,同時通過實踐的檢驗和調研,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進而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法更有針對性,培養目標更精準,進而通過科學合理的評估和考核,針對具體的問題或者漏洞進行有效改進,以此為培養更高質量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必要基礎。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夠充分看出,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模式日益推行,在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創新創業培養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模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使其具備應有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技能,在思維模式和實踐技能等方面顯著增強,學校相關方面為其提供應有的幫助和指導,為其體現出自身的價值而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