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群,徐 凱,李華川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南寧530007)
“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在于提升中國制造業的綜合實力,完成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該計劃不僅明確了國家的戰略任務,同時為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為中高端人才的培養質量設定了目標,為裝備制造類人才培養找準了定位。
裝備制造業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先進的制造設備,反映工業發展的技術水平,也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裝備制造”作為中國獨有的行業概念,其發展水平可直接反映制造行業技術的先進程度,制造業的長久發展離不開裝備制造技術平的提高。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指導下,我國的裝備制造業一定朝著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成為帶動整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
“中國制造2025”預示著中國智能制造進入一個新階段,徹底改變傳統制造業的職業結構和管理模式,對我國高端技術人才的職業技能和素養提出全新要求,對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
高端技能人才作為制造業的生力軍,要具備六度職業素養: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意識[1]。其中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能力是顯性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意識是隱性職業素養。傳統的職業教育被認為是培養顯性職業素養教育,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工業產品質量整體水平不高,缺乏品牌和品質意識,這與隱性職業素養有直接關系。我們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 恪盡職業情操、 崇尚精益求精的中國工匠,以保證高端制造業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1)課程體系冗余,知識點密度不高。職業教育目前采用的課程體系以單門課程為基本單元,將不同課程單元組合而成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的組織與實施,知識點的集成度不強,密度不高,課程單元之間存在重疊冗余,缺乏交叉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進而導致科學體系性較差,人才綜合能力弱,與高端產業技能人才的要求相矛盾。
(2)課程化實訓嚴重,工學結合缺失。職業院校是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畢業生應承擔起企業現場生產實踐和管理重任。目前,職業院校的實踐實習課程主要以課程實訓為主,按照課程知識點安排實訓內容,與實際生產結合不足,沒能按照生產流程進行實踐工作。
(3)注重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缺失。職業院校的培育工作更多注重職業技能的輸出,對職業素養的認知和重要性認識不足。他們更關注所學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提高,而對于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韌性不夠重視。由于職業素養在教學效果中很難體現,也很難定量考核,這導致職業院校極大的忽視其培養內容與過程,而職業素養正是個人后續發展的關鍵,是高技能人才成長路徑上的必備條件。
六度復合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全面、綜合的培養過程,建立“三維立體”的教育模式,為培養高技能人才保駕護航。“三維立體”是指:知識點高度集成的課程體系、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6S 管理的深化協同機制。
縱觀產業發展,新事物新技術層出不窮,新技術與新知識不斷疊加升級,對技能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呈現指數函數遞增趨勢。在有限的職業教學年限內完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首先要打破傳統的疊加課程的課程體系,建立學科知識模塊化、知識密度高集成度的新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要求打亂原有課程的知識點順序,按照專業及專業群的設置,重構產業發展中各學科知識點,并將知識點模塊封裝。封裝過程中,應考慮知識點內容、密度、實施時間長度等因素,以利于在新課程體系中進行時間上的調配與置換。
學科知識點模塊化過程建議采用數字化形式,開發微課、幕課等數字化資源。數字化資源有利于延長學生的自我學習時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提高職業知識學習與積累的效率。
(1)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基地
與行業內有影響力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內、校外生產實習基地。引進生產性實訓項目,實現實訓教學與生產的有機銜接。按企業生產流程組織實訓,將實訓項目與生產項目進行對接。實訓教學與生產的對接包括生產項目、生產任務、生產情境和工作過程等環節。實訓車間按照企業訂單開展工作,實訓小組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安排生產任務并進行現場管,組織制定加工工藝,檢驗產品合格后入庫,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產和實訓教學鏈條,切實踐行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2]。
(2)產教融合,培養雙師隊伍
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明確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形成學校和企業協同發展。其中產教融合的順利實施離不開一支掌握現場工藝、 熟悉現場設備,具備高技能水平的雙師型隊伍。對現有專任教師制定雙師素質提升計劃及培訓,定期安排教師下企業實習或掛職鍛煉,保證專任教師與企業現場對接,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同時聘請企業的名師入校講課,講解實踐課程和當代前沿的技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文化融合,實現雙主體育人
校企合作除在實習基地、 師資隊伍等方面合作外,還要深度開展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交流合作,將企業的管理制度、文化理念灌輸到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意識的培養建中。校企雙方利用各自在行業內的優勢,將職業教育特點和行業企業文化特色相結合,實現雙主體育人。
6S 管理是針對企業現場進行精益管理的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知名企業。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成功運用經驗值得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借鑒和推廣?!?S”管理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 素養和安全六個方面,6S 管理的目的是提升員工的綜合職業素養,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職業教學可以借鑒6S 管理模式,深化6S 管理模式的協同機制,為高端制造業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1)教學場所和實訓車間6S 管理
按6S 管理標準規范教學場所和實訓車間,引領教師和學生自覺踐行6S 管理的行為規范,如在教學場所張貼 6S 管理標語、規范、行為指示標志等[3]。加強實訓車間勞動文化環境建設,突出6S 管理的核心理念和企業生產場景。實訓教師和學生統一著裝實訓服裝,配胸卡上崗操作。操作崗位圖紙、工具等規定位置擺放,嚴格按照生產加工工藝流程及設備安全操作規程操作。
(2)實訓教學環節與6S 管理的協同
建立實訓教學環節與6S 管理的協同機制,規范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保證教學質量。其過程主要包括,教師實訓前整理本次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梳理與演繹課程實施的流程。上課后,參照企業生產要求,學生列隊整頓,整理著裝,分析上次實訓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告知本次實訓課程主要內容,強調操作要點,安全事項。實訓過程中,監控學生操作規則狀態,把握清掃、清潔原則,監督檢查設備安全,操作安全,人身安全。
(3)教學內容與6S 管理的協同
6S 管理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理念。在新課程體系的制定中,強調學科知識模塊化,而這個模塊化的過程需要6S 理念的支撐與運用。對于重構學科模塊化知識,認真分析學科中的重點和難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技術應用,這理解為整理和整頓的過程;去除與職業相關性不大,或用于理論研究的知識點,這理解為清掃和清潔的過程;用數字化的資源和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過程,這理解為素養和安全的過程。
裝備制造業能否完成快速轉型升級需要高素質復合人才的有力支撐,職業院校作為輸送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必須充分結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要求,以培養六度復合人才為己任,培養有利于國家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