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偉
(淮北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產業經濟是創造財富的主要源泉,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以馬廷玉[1]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從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出發,縣域工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應該以產業集中區即產業園區為載體。安徽地處長三角腹地,是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內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具備良好的培育先進產業園區的基礎,安徽省近年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初步形成“一圈五區”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各地根據資源稟賦、政策條件等形成不同的產業園區,已具規模。不可避免各縣域產業全區存在競爭、共生、合作、互助等相互影響的關系,在安徽五大發展布局下,制定區域共同政策,促進縣域產業園區一體化發展能有效降低各地產業園區盲目競爭造成的內耗,加速縣域產業園區發展。
縣域產業園區是縣級行政區范圍內,以縣城為中心,包含鄉鎮、農村,形成產業發展的特殊區位環境,是縣域范圍內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整合升級的空間集聚形式,承擔聚集創新資源、培育先進產業、吸納勞動力就近就業的使命,是避免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和縣域“空心化”的重要保障??h域產業園是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通過創造聚集力,實現政策、資本、技術、市場共享,有效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具體表現為:物流園區、科技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文化創業園區等。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術界才開始使用縣域經濟[2]這一概念,90年代初期引入產業園區的理念,縣域產業園區的研究應運而生,成為學術界持續研究的熱點,并形成豐碩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劉翠娥提出:“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產業園區已基本形成,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并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3]。此后,柏露露、茍利軍、李健等從國家、地區、行業角度探討縣域產業園區發展現狀、路徑及存在的主要制約瓶頸,或借鑒國際經驗[4],或結合區域優勢[5]、文化資源背景[6]獻計獻策。從改革開放,招商引資成為國策近40年來,縣域產業園區規模、質量已從量變引發質變,諸多縣域工業園區取得了巨大成績,也漸進改革的深水區,特別是在新工業革命與技術加速應用的背景下,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成為學術界持續研究的熱點。以劉佳駿、鐘晟、趙延東等為代表的中國學者把中國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歸納為3個方面: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分為方向、動力及升級模式研究,并提出我國產業園區歷經3次轉型升級,從區域單純自發產業集聚載體,發展為城市綜合功能區,產城融合功能區,到創新型、科技智慧型工業園區;同時,一語破的指出我國產業園區同質化嚴重,“重量輕質”及政策依賴性強、要素利用率低等核心問題,提出了集約化、智慧化轉型升級措施[7-9]。
安徽縣域產業工業園已初具規模,基本完成要素集聚,各地產業園發展到改革創新的深水區,各類問題頻發,只有從全局出發,政府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區位要素制定區域公共政策,才能避免各地工業園區同質化嚴重帶來的惡性競爭,進一步釋放活力,使各地縣域產業園和諧、高效發展,但學術界對此研究相對缺乏,因此本文從全省站位,整體布局,研究合理利用現有政策,引導縣域產業工業園有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肥西縣興辦桃花工業園以來,截至2019年,安徽省共有1 874個產業園區,產業園區得到快速發展,數量、質量和規??焖偬嵘渲?,合肥花崗工業園、格力工業園、美的集團合肥工業園、信義玻璃蕪湖光伏工業園、安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但與江浙滬發達地區相比,安徽縣域產業園區存在價值鏈地段鎖定風險,創新活力不足,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十八大以來,安徽制定出臺《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支持制造強省建設若干政策》等多個文件,大力支持技術密集型企業的發展,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發電、電子新材料、智能語音等高新科技產業紛紛入駐產業園區,有力促進安徽縣域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涌現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產業園區[10]。根據《安徽統計年鑒2019》,安徽12個國家級產業園獲得1.793萬億元收入,成為安徽省經濟的重要支柱。
其中,2019年,合肥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得收入近3 000元億,成為國內最大家電產業基地,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電解銅、銅精礦、銅加工材料方面處于國內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2019年營業收入達到927.5元億,蕪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汽車及零部件、家用電器、新材料三大產業達到國家領先水平,其中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8年營業收入達到690億元[11],入選中國制造業500強的第107位,奇瑞連續17年獲得出口車企第一。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產業園基本在技術、市場等關鍵環節具有優勢,而安徽省有1 874個產業園,絕大部分研發能力薄弱,自主知識產權不足,品牌影響較小,多集中于利潤附加值較低的傳統制造業,產業園大部分企業盈利艱難。以淮北鳳凰山食品工業園、宿州宿馬產業園為代表的絕大部分產業園區,產業布局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核心技術缺乏,產品品牌知名度較差,淮北鳳凰山食品工業園入駐規模以上食品工業近百家,經調研發現,能盈利的企業占比不大,2016年到2019年,每年人民法院公布的上百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產業園區的企業法定代表人,因無力履行標的、拖欠銀行貸款、欠發工人工資等問題成為失信被執行人。宿州宿馬產業園以農產品深加工、專用車及機械裝備制造為主導,調研發現,停產企業較多,荒廢土地頻現,從整體來看,工業項目偏少、經濟總量偏小、發展速度較慢,產業布局多是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與省委省政府和宿州、馬鞍山兩市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據福布斯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創新企業排行榜,排名前50位中沒有安徽本土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制約著安徽產業園區競爭力的提升。
根據安徽三種專利申請受理、授權量(2017年)來看,2017年申請授權量為58 213項,但發明僅占12 440項,占比21%,科技創新成果數量、質量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就2017年安徽產業園來看, 11個國家級產業園區申請專利15 398項,其他省級產業園區申請專利34 077項,全省1 874個產業園絕大部分沒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企業科研投入較低,尤其缺乏發明創造,導致企業核心科技薄弱。只有國家級產業園區和部分科技水平較好的省級產業園區,能夠從事智能語音、銅基新材料和硅基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行業發展,絕大部分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開展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行業,基本處在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的水平,總體來看,安徽產業園創新能力不足,需要加大科研支出力度,加強產學研合作。
各地產業園數量眾多,但交流較少,沒有區域性政策指導,各工業園產業關聯度較低,產業園大多能結合當地政策優勢,但產業定位模糊,招商引資準入門檻低,入園產業過多,導致產業園企業關聯度較小,不能形成集群效應,品牌效應,嚴重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由于智能制造、科技環保循環經濟起步較晚,科技產業難以形成規模,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營銷成本較高,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把不同企業安置到產業園,造成產業鏈上的企業缺乏相關性,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各地產業園內很多企業盈利能力較差,沒有能力履行標的、償還銀行貸款、發放工人工資,導致法定代表人成為被執行失信人員。調研發現,很多企業主認為企業盈利能力差源于政府的不誠信,政府沒有履行招商引資前的各種承若,簡單地把企業強行放到產業園區,沒有給予政策、金融支持與中介配套服務,企業一旦被引入產業園,便失去了和地方政府對話的資格。在園內企業日常生產中,一方面由于產業園內企業雜亂,規模較小,不能獨立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難以打開市場,另一方面周邊產業園同類企業過多,產品同質化嚴重,很多企業被迫陷入模仿、甚至降低產品質量以次充好的惡性循環中。很多企業主寄希望于政府政策扶持,在金融、技術、稅收,補助等全方面給予支持,體現了企業主對政府政策的依賴性較強。
安徽縣域產業園區從肥西桃花工業園建立開始,經過了40多年的發展,基本完成生產要素集聚、規模和數量擴張的任務,產業集群初步完成,各地縣域產業園開啟競爭發展的新階段,市場競爭中,各類問題頻發。研究現有政策,制定區域共同政策,推動各地政府、集群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共同努力,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共享為核心的縣域產業園聯動發展,能夠進一步釋放企業活力,有利于安徽縣域產業園實現高質量和諧發展。
安徽全省盡管有1 874個產業園,但園區產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且研發能力薄弱,沒有資金推動核心技術的培育和發展,科研投入不足,盡管每年產業園區專利技術不少,但大多是外觀設計,真正發明創造,特別是高精尖行業發明創造較少,導致產品科技含量低,無法擺脫價值鏈低端鎖定命運。因此,應加強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和平臺,建立區域性產業研發平臺,共同出資,解決企業科技研發能力薄弱的問題。重視與高水平研究機構的對接,建立區域性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與高校展開合作,組建產學研基地等豐富區域性產業研發平臺的內涵。對產業園企業遇到的瓶頸問題進行聯合公關,特別是公關《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重點扶持的12個高端制造業領域和5個優勢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術、資金、營銷等核心問題。
產業園區健康和諧發展,離不開金融、信息、中介機構提供的高質量服務。安徽努力打造“一圈五區”新格局,首先一方面打造金融、信息、中介服務配套平臺,另一方面讓金融服務機構、信息推介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盈利性服務組織進入產業園區,提供競爭性高質量服務,利用自身中介能力為區域內園區企業提供資金、信息、市場等優質服務,使產業園區成為全民創業、企業發展的活躍平臺。受資本、技術、營銷、人脈等資源的影響,產業園內企業利潤率不高,如果能在政府定向指導下形成區域服務機構平臺,并促使大量盈利性先進金融、信息、中介服務機構進入產業園區,能極大激發產業園區的創新能力。
安徽舉全省之力打造“一圈五區”新格局[12],即打造合肥都市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和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省內1 874個縣域產業園區要認真學習本省經濟發展政策,提高站位,統一思想,認真學習《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領會安徽整體布局,清楚各地縣域產業園的具體任務,避免各自為政、混亂發展。根據安徽“一圈五區”發展思路,各地政府根據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范招商引資行為,加強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打造高效、快捷的區域工作平臺和區域信息平臺,實現資金、技術、市場資源共享。區域內政府制定聯合發展文件,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避免各地產業園盲目布局和企業不良競爭。
辦園初期,為了形成數量和規模效應,各地產業園定位模糊,入園企業關聯度較低,不能形成集聚效應,企業各自為戰,不能發揮產業鏈的系統優勢,企業生產、銷售成本較高、在市場競爭全面進入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出現大面積虧損的情況。同時,各縣域產業園之間沒有共同區域性政策指導,以本地政府為主導的招商引資下,產業園同質化嚴重,缺乏清晰定位,背離產業園建設的初衷。大量入園企業一旦離開政府提供的資金、信息、政策扶持,生存和發展則面臨極大挑戰,因此,對政府依賴性較強。各地政府應在全省打造“一圈五區”布局下,明確自身優勢和義務,開展區域交流,進一步解放思想,為產業園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建立政府定期交流平臺,實現區域內產業園信息、市場共享,避免區域內產業園企業無序競爭。區域內各產業園供應鏈企業打破藩籬,開展技術、營銷、合并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對內,變競爭關系為共生關系,對外,變獨立企業之間的競爭為供應鏈企業的高質量競爭。
首先,省內各縣域產業園管委會加強學習交流,學習安徽省發展縣域產業園區的政策,同時到優秀產業園區學習,開闊視野,豐富頭腦,只有通過認真的實地調研,才能獲得真實信息,為制定高效政策提供必要的條件;其次,提高站位,既要提高到省政府發展縣域產業園的全局上,又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當地資源稟賦好的行業,在產業園區企業的招商引資上,合理布局,使園區企業在供應鏈上有一定的關聯度,能共享政策、資金、技術和市場,獲得產業集群效應;再次,增強政府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對園區企業合理要求提供必要幫助,解決企業依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