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敉瑞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外國文學學術研討會暨廣西外國文學研究會2020年會在北部灣大學順利舉行。這是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會議,來自廣西區內外的多位專家、學者和在讀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主題是“融合·創新·發展”,與會者主要圍繞外國文學經典重新闡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理論構建與批評實踐以及外國文學教學及翻譯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五場主旨發言和五場小組討論。
正如廣西外國文學研究會祝遠德會長在開幕式上所說——經典是常青的,外國文學經典也因其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在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此次會議上,一些廣西外國文學研究者的發言聚焦于外國文學經典作家作品、文學思潮,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重新闡釋,展示出豐碩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這方面發言的是廣西民族大學楊令飛教授,他從宏觀上探究法國后現代文學的自由主義實質,主要從法國后現代主義與自由平等理念、法國后現代主義的人道主義印跡、法國后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手法三個方面展開。他指出,自由主義所起的積極作用貫穿于整個法國后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許多法國后現代文學的創作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自由主義的主旨,有意或無意地打上了人道主義的烙印。法國后現代主義文學在藝術手法方面具有創作主體的消解、“宏大敘事”的鏟除與“深度模式”的削平、審美規則的顛覆和文學范式的反叛等主要特征(1)筆者歸納的所有會議發言者觀點主要依據和參考其當場發言和會議手冊。。
桂林理工大學楊秀波副教授探尋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所蘊含的豐富的符號學意義:一方面,她是光明世界的象征,常與鮮花、美好相關聯,其死亡都充滿著美感。另一方面,她的悲劇是舊時代女性悲劇的集中反映。梧州學院講師李煥霞運用劉玉紅教授提出的“三義三向”文本分析理論對莎士比亞的“Sonnet 18”進行了再闡釋和再認識,她認為這既有助于文本細讀,又能從原詩中發掘出更豐富、更立體的美好情感體驗。廣西民族大學龍靖遙副教授作了《重評惠特曼》的發言,他認為惠特曼在中國近現代詩歌史上的崇高地位與郭沫若和矛盾等人對他的譯介密不可分,其在上世紀初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他的詩歌可以當作對抗英語詩歌傳統的范本,并指出了有關惠特曼創造了自由詩的說法是錯誤的,自由詩不需要創造。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曾軼峰講師通過將惠特曼與19世紀美國詩人狄金森進行比較,重探惠特曼的《向印度航行》。他指出惠特曼是“對外”的、狄金森是“向內”的,前者因為地理空間的超越而超越了他自身多年建構的民族主義詩學,顯示出走向世界主義的熱望,后者在私人領域足不出戶,但在詩歌領域中呼應了美國東方主義的文化迷戀,最終二者都抵達了各自向往的彼岸。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李忠敏副教授對艾莉絲·門羅的《逃離》進行了再解讀,她指出以往對《逃離》的解讀易局限在女性主義的窠臼里,要理解卡拉的回歸首先需要厘清自由的不同層次的內涵——西方文化的自由不僅是人身自由、意志自由,而且包括了基督教文化所彰顯的在世的精神自由。她認為卡拉的兩次逃離是對無所束縛的人身自由與意志自由的追尋,回歸則是她對自由有了新的理解之后的選擇。
外國文學研究不僅是純文學研究,而且是跨語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與會學者注意到不同國家文學、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影響,從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廣西師范大學蔣永國教授著眼于東方絲綢與古羅馬文學,他以問題意識導入,談到中國學者對外國文學史的編寫十分強調古希臘-羅馬的知識譜系,帶有薩義德“東方主義”的傾向,而忽略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貢獻。在此基礎上,蔣永國教授通過還原跨國界的物質與文學之間互動的歷史真實,探究了物質性的東方絲綢對古羅馬文學的客觀影響。他首先界定了“東方絲綢”和“古羅馬文學”兩個概念,然后分析了東方絲綢進入古羅馬文學的歷史過程,梳理了古羅馬文學對東方絲綢的描寫,最后闡明東方絲綢對古羅馬文學的貢獻及其負面影響。蔣永國教授最終作出結論,這類跨國界的物質與文學的關系探究對理解文明交流的復雜性和反思西方中心主義具有重要啟示。南寧師范大學姚本標教授的發言圍繞費諾羅薩“跨太平洋詩學”研究及其影響展開,他認為美國漢學家費諾羅薩的論文《作為詩歌媒介的漢字》奠定了其作為“跨太平洋詩學”研究的先驅,接著探究了費諾羅薩對龐德和其他詩人的影響,認為其對漢語表意文字和音韻特點所做的研究催生了美國的現代派詩歌,如意象派、客觀派、黑山派、垮掉的一代等,使美國詩歌沉浸在“漢字詩學”中達半個世紀之久。姚本標教授的發言發展了他幾年前所提出的“跨太平洋詩學”對豐富美國文學內涵具有深刻意義[1]的觀點。廣西師范大學施秀娟教授從世界文學視域考察廣西詩歌,以比較文學方法研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施教授指出這位瑞典詩人在中國的影響力抵達了西南邊陲的廣西,在此基礎上探究了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對60后、70后、80后等不同年齡段的廣西詩人產生的影響。
同時,學者們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文化關系。河池學院鄧國琴副教授的發言著眼于黃遵憲的詩歌與中日文化。她認為黃遵憲的詩歌具有扶桑情韻、浪漫特色和史學特征。一方面,出使日本的經歷及對日本文化的諳熟使黃遵憲的日本詩不自覺地表現出與日本和歌的某種暗合。另一方面,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使黃遵憲異域題材下的創作呈現出中國詩歌的浪漫氣質。詩人的世界性眼光最終使其超越了民族與文化的界限,表現出一種高屋建瓴的史家情懷。廣西民族大學黃可興副教授探討了吳必素《鄉事》中越南民間傳統文化與儒家文化的密切聯系。他首先考察了《鄉事》的創作背景及其對越南民間文化的書寫,如城隍崇拜、神靈崇拜、等級觀念,最后探究其傳統文化書寫的價值與意義。他表明這些傳統文化書寫不僅展現了越南農村的習俗,而且說明了越南傳統與儒家傳統之間的關系。
此外,跨學科研究也受到與會學者的關注。廣西外國語學院梁家上講師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出發,將康拉德海洋小說作為一個整體來探討,挖掘康拉德小說海洋空間建構的四個面向及其特點。廣西民族大學胡茵講師作了題為《〈格林威治子午線〉的文學地理解讀》的發言,探究了文學地理敘事美學建構下《格林威治子午線》地理空間建構過程和文學地理意象的呈現方式。
除了外國文學經典重新闡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兩大議題之外,與會學者們在本次會議上還圍繞理論構建和具體批評實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展現了廣西外國文學研究的新發展。
廣西師范大學麥永雄教授的發言圍繞當代西方激進左翼文論與文藝研究的三大維度展開。他指出,當代政治哲學、批判美學與文學藝術的復雜關系屬于當前文藝美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審美政治轉向帶來一系列問題和廣闊的研究空間。隨后,麥永雄教授從當代西方激進左翼文論的資本主義批判與語境轉換、生命權力觀與審美政治、對話性和增殖性三大維度探究了當代西方激進左翼文論代表人物(如哈特、奈格里、阿甘本、朗西埃、齊澤克、阿蘭·巴迪歐等)為文學藝術研究提供的豐富的思想途徑。廣西師范大學劉巨文講師在闡釋學視域下探究菲利普·拉金與讀者的關系。他認為,拉金對讀者做同一性闡釋的訴求是西方當代闡釋學發展的反向運動,是向傳統闡釋學追求作者本意的回歸,蘊含著與極端相對主義抗衡的意圖。廣西師范大學鄭榮華講師從敘事學的角度探討詹姆斯·霍格的《一個清白罪人的懺悔》,他認為《一個清白罪人的懺悔》使用了相互補充、相互牽制的主客觀雙重敘事聚焦——前半部分零聚焦和后半部分內聚焦。這種敘事阻礙了小說的流暢進程,破壞了作者試圖建立的真實性,逃離了小說的審美和倫理批判,隱射了歐洲宗教改革之后蘇格蘭的宗教信仰危機。
四川外國語大學熊沐清教授談到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重申了他此前在報紙上公開發表的觀點,闡明了比較認知詩學的概念和比較認知詩學研究四種主要的研究類型[2]。他指出,比較認知詩學不僅僅是比較文學的“認知延伸”或認知詩學與比較文學的簡單相加,而是基于對“認知”和“比較”的認識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其四種主要的研究類型為:一是認知詩學各流派、范式間的比較研究;二是文學的認知研究與非認知方法比較;三是對比較研究對象的認知分析;四是不同文化/文明間文學的認知比較。熊沐清教授認為,在認知詩學擴張的危機和危機的超越背景中,學者應該堅守比較立場,拓展認知詩學的研究方法,豐富比較研究的類型。北部灣大學張媛飛副教授運用認知詩學的核心工具詩學象似性理論,從順序象似性、環境象似性、言語和角色象似性對《麼經布洛陀》進行內部認知研究,探究壯民族特有的思維特點、民族文化特質以及原生態的民族審美意識。北部灣大學林瀾副教授作了題為《論東南亞中國古典小說翻譯中認知框架的建構》的發言,她從框架理論著手,闡述了框架理論與翻譯的關系,探討了東南亞的中國古代小說翻譯及其構建認知框架的途徑。
在此次會議上,外國文學和翻譯的教學實踐也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河池學院單曉云副教授的發言主題圍繞“在教學中培養學術素養”展開,她指出將教學與科研這一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過程呈現給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難點,隨后從如何安排課時與考試方式、選擇哪些內容講解、如何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三方面展開論述。河池學院黃猛講師和席戰強編審主要就寫作實踐對經典閱讀的引導問題進行發言,他們首先闡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是高校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但目前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其次探究了改進外國文學經典閱讀引導的有效策略,指出作品改編、模仿寫作、“同人”寫作等寫作實踐有助于提升閱讀效果,是一種改進外國文學經典閱讀引導的有效策略。廣西大學覃柳環講師在“民主”與“平等”的理念下探究了多學科背景下口譯班級的管理模式。此外,廣西區內高校與會的碩士研究生們就上述多個議題也進行了精彩的發言和交流討論。
這次在北部灣大學舉行的外國文學學術研討會暨廣西外國文學研究會2020年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會議。此次會議上,專家學者們不僅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其中不少學者就一些研究熱點、研究方法等提出質疑,展開熱烈的交流與討論。本次會議比較好地展現出廣西外國文學研究界近些年來的豐碩成果,反映出廣西外國文學研究既注重回歸對外國文學經典的探討,又有創新性的發展;既挖掘了東西文化的雙向影響,也注意到亞洲文化圈內的交流;既有宏觀上的理論創見,又有細致的文本解讀;既有專業學術性較強的研究,也有外國文學和翻譯的教學實踐的研究。總之,本次研討會的召開反映了廣西外國文學研究方向、方法論等在新世紀的“深入融合”“加強創新”與“推進發展”,反映出廣西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新走向,為廣西外國文學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將會對廣西外國文學研究新局面的開創產生積極而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