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毓首,梁芳美,尹晨祖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MOOC(慕課)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簡稱,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1]。幕課這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授課學習,慕課的優勢在于:第一,開放共享的在線學習,打破時間、空間和人數的限制,讓學生能夠個性化和碎片化學習,使優秀資源得到共享;第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興趣和特點等進行自主學習,微課程、小組討論、提問、練習等環節比傳統授課方式更具互動性;第三,具備有效的反饋機制。可以便捷地收集、分析、挖掘學習的相關數據,根據學習者的個人特點改進教學方式。慕課的優勢使其以爆炸式速度蔓延開來,幕課成為高校教育變革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我國,慕課已經被高等教育課程逐漸接納并推廣,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慕課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公共必修課,開設這門課程需要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而普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往往不足或不強。有學者提出可通過幕課教學解決這一問題,一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公共必修課程不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屬于心理素質訓練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還有心理活動的體驗和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它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自體驗才能獲得[2],采用團體輔導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高效、節省的方法,并能產生持久的效果[3]。團體輔導與慕課教學各有優勢,哪種方式更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比較這兩種模式的教學效果。
在廣西某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新生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其中一個班級為44人,另一個班級為37人,第一個班級進行團體輔導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學(以下簡稱團輔班),第二個班級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幕課教學(以下簡稱幕課班)。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試試卷
本研究采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試試卷”作為研究工具,試卷包括填空題15分、名詞解釋20分、簡答題32分和論述題33分,試卷經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審批,有評分細則。
2.成長記錄本
課程開始前,讓學生準備成長記錄本用于記錄課程的收獲與體會,期末上交,由任課教師對學生所寫的收獲進行歸類和人數統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幕課教學采用某公司錄制好的視頻,視頻教學內容包括緒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壓力應對、 新生面臨的心理適應期、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人格發展、大學生學習心理及問題應對、大學生的情緒管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的戀愛心理與性心理、 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幕課教學的線上學習16課時,翻轉課堂16課時。團體輔導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32課時,教學主題、內容與幕課教學視頻相似,只是采用了團體輔導教學。為減少其他無關變量的影響,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的學生均未參加過心理學相關課程的學習,慕課教學的翻轉課堂與團體輔導式教學由同一教師擔任,考試試卷由任課教師批改。
兩個班的學生參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試,任課教師按照考試評分細則進行評分,考試成績見表1和表2。從表1中可知,團輔班優秀學生的比例達到79.55%,最高分為96,最低分為81,平均分為91.3,及格率100%;幕課班沒有學生達到優秀,最高分為83,最低分為53,平均分為69.7,及格率為91.89%。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兩個班級成績存在極其顯著差異(t=-16.31,p<0.001)。從期末成績來看,團輔班學生的成績更優秀,如表2所示。

表1 團輔班與幕課班的成績等級比較

表2 團輔班與幕課班的成績比較
通過對團輔班44名學生的成長記錄進行分析,有81.82%的學生(36人)在成長記錄本中提到自己更加重視心理健康問題,68.18%的學生(30人)能夠正確看待心理咨詢,75%的學生(33人)更加了解自己,完善了自己的性格,65.91%的學生(29人)的人際關系有所改善,56.82%的學生(25人)能夠管理自己的情緒,72.73%的學生(32人)能夠正確處理感情問題,63.64%的學生(28人)更加珍愛生命;通過對幕課班37名學生的成長記錄進行分析,有89.19%的學生(33人)提到自己更加重視心理健康問題,75.67%的學生(28人)能夠正確看待心理咨詢,24.32%的學生(9人)更加了解自己,32.43%的學生(12人)掌握了人際交往的技巧,27.03%的學生(10人)掌握情緒調節的方法,43.24%的學生(16人)了解處理感情問題,24.32%的學生(9人)更加珍愛生命。從成長記錄本分析可以看出,在心理知識學習(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和正確看待心理咨詢)上,幕課班學生收獲更多;在心理技能掌握(了解自我、完善性格、人際關系改善、感情問題處理和珍愛生命)上,團輔班學生收獲更多。
團輔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績比幕課班的成績優秀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教學目的。慕課模式重視心理知識的傳授,這便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知識,但學生的情感難以激發,學生的體驗難以產生,這種沒有情感體驗的認知獲得,容易出現知情剝離、知行脫節的現象。而團體輔導教學模式將心理知識寓于情感體驗、交往互動、行為訓練中,不僅關注知識的獲得,也關注情感和行為,強調知情行三者的合一,因而效果更好[4]。第二,教學內容。幕課教學系統基本由公司完成,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與高校本身的脫離。而團體輔導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第三,教學媒體。慕課教學主要通過網絡視頻進行教學,學生常邊看視頻邊干其他事,導致聽到的內容“過腦”而不“入腦”。團體輔導通過現場的富有生命力的體驗和感悟,使心理知識和技能不僅“入腦”,還“入心”。第四,課堂氛圍。慕課教學是課前自學,翻轉課堂答疑,對課堂氛圍重視不夠。而團體輔導非常重視氛圍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是成員改變的重要條件,在真誠、溫暖、接納的課堂氛圍下,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大程度地開放自我,釋放消極情緒,在相互接納的氣氛中獲得成長[5]。
在心理知識掌握上,幕課班學生收獲更多;在心理技能掌握上,團輔班收獲更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幕課教學視頻由優秀教師錄制,他們有著獨特的講課風格和個人魅力。此外,幕課教學配有圖片、小視頻、練習等豐富的內容,課程內容生動形象,利于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6]。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真正難的是把理論知識貫徹到學生的實際行動中去,這其中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注意學生“內心體驗”這個環節,它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階梯[2]。幕課教學以人機對話為主,教師無法關注學生聽課過程中的內心體驗,同時也缺乏讓學生產生內心體驗的機會,這是一種情感交流的缺失,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7]。而團體輔導模式的教學,教師身處現場,能夠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且能夠通過團體活動讓學生產生心理體驗。此外,團體輔導提供了互動環境,讓成員彼此之間相互為鏡,反思自身,強化自我意識,為心理技能的訓練提供情境。
團體輔導模式和幕課模式各有優勢,我們需理性看待兩種教學模式。團體輔導重視師生和生生交流互動作用,看重情感在學生主體的認知結構中的位置,它教學形式多樣,課堂生動有趣,但它對心理知識的傳授不夠系統[8]。慕課有豐富且優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隨心、隨需、隨時”地學習,但它對學生的自控能力要求較高。此外,慕課教學把知識的接受與運用放在了課程的核心,它在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上有優勢,但它忽視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和溝通交流,對情感教育在慕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不夠。慕課教學在團隊協作培養方面還無能為力,在心理技能上的教學效果不佳。鑒于團體輔導模式和幕課模式的特點,建議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面可采用線上幕課教學+線下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整合模式。在知識理論學習上采用幕課教學和教師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比較系統的學習。在學生心理技能學習上采用線下團體輔導的教學方式開展現場教學活動,從而增進學生的心理體驗和習得心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