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崇勇 雷陽 崔震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設計與藝術學院
新時期,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受到就業競爭的影響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就業情緒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學生用自卑的心態來面對社會,那么對其成長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為了更好地走上社會就業崗位,要求大學生適當地調整自身的就業心理,敢于正視自身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培養挑戰自我、勇于面對的就業競爭心態,不斷消除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障礙。
在求職的過程中,一些大學生表現出了自負的心理,主要表現為自我能力高估、高傲等。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屬于高級知識分子,在求職過程中存在好高騖遠、自命不凡的心理,這種心理阻礙了他們尋求良好的就業機會。在這種心理的引導下,大學生容易無法對當前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沒有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以及素質,導致學生擇業時對自身的職業存在過高的期許,更愿意到大城市工作,或者期望工作環境更高、薪資水平更高,但是由于沒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進行擇業,容易錯失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
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程度不深,在擇業時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同學的擇業方向、父母與教師的擇業觀等,自身在擇業時過多的依賴他人,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環境下,大學生難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向用人單位推銷自身,而是希望通過開后門、走偏道的方法來找工作。
大學生在求職時沒有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等角度出發來選擇職業,在擇業時存在跟隨主流方向、容易聽取他人意見的現象。大學生存在的焦慮和迷茫的心理,主要表現在具體擇業過程存在無從選擇、心理矛盾復雜等情況。當前我國就業形勢不斷嚴峻,大學生為了逃避就業而選擇考研。部分學生在就業和考研中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樣選擇,在畢業即將來臨的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也會相應增加,容易產生迷茫、焦慮等心理。
在擇業時,大學生的擇業行為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容易盲從主流,而沒有按照自身的特點來擇業。很多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沒有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自身的思想觀點容易被他人左右。自身在擇業時缺乏主見和擇業目標,在擇業時沒有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因此導致學生在找工作時存在出現盲目從眾的心理。由于對就業市場環境缺乏了解,所以擇業的過程存在較大的盲目性[1]。
大學生社會就業的整體形勢處于不樂觀的狀態,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無法找到適合自身長遠發展的工作,這種現象與社會方面的影響因素具有較大的關系。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與社會法律法規的保障機制不完善有關。我國高校目前實施的人才招聘政策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府的就業資源有限,其所提供的人力資源產品存在供給不充足的問題;與此同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跟不上大學生增加的數量。為此我國鼓勵自主創業,引導大學生通過創業來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但是創業畢竟需要一定的資金、能力、環境和條件等,依靠創業解決就業問題的大學生相對來說占少數。
大學生自身對社會就業形勢的認也影響了就業的效率,目前大學生對社會形勢缺乏全面和系統的認識,在實際的就業過程中,自身的利益難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相關的就業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其中大學生就業法律條款中對政府和用人單位的職責規范不明確,所以加速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問題[2]。
在社會影響因素中,就業政策的扶持力度相對較弱,難以提升大學生資源的配置效率,缺乏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盡管我國制定了大量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措施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面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監督機構設置較少、各種政策執行不徹底等,導致政府對就業政策的扶持力度較弱,因此今后我國政府要研究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措施。
就業信息傳遞效率較低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重要社會因素,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環境較為復雜,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與就業信息傳遞效率低具有一定的關系。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因此大學生對就業信息了解時存在無法獲得最新就業信息的狀況。部分就業單位在招聘時過度看重名校,淡化了非名校大學生的社會地位,也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影響[3]。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是大學生的數量較多,經濟的增長速度難以適應大學生就業崗位的需求,因此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市場化程度在不斷加深,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愿意選擇社會熱門的專業,因此在就業時出現了熱門崗位供不應求的局面。部分政府機關也面臨著人員精減的局面,因此單位招聘大學生的工作崗位不斷減少,也使大學生的就業環境變得更加激烈。大學生就業是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市場的調節與支配。從供求關系角度來看,大學生在填報志愿時紛紛選擇了熱門的專業,但是四年以后可能熱門的專業已經不再熱門,而變成了冷門的專業,這種周而復始的狀態導致就業出現供求結構性的矛盾。
高校的擴招政策連年推進,每年招收的學生數量在不斷增加,因此畢業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師資隊伍的配備存在與學生規模不匹配的問題,師資力量明顯不足,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兼顧到每名學生的教學質量。受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當前大學教育中對教學質量的評價無法有效反映學校真實的教學情況,因此高校的師資隊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畢業生的能力素養是其能否獲得就業單位錄用的關鍵,然而從當前高校教育培養的現狀來看,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與企業的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畢業生的能力素養與企業的需求不匹配,因此導致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增加。用人單位不但看重畢業生的畢業院校、學歷、成績,還關注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技能實踐能力、思想覺悟水平等,要求畢業生具備開拓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企事業單位更喜歡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復合型的人才,看重他們的實踐能力、工作經驗、動手能力以及綜合素養,但是從當前大學生自身的素質來看,很多畢業生只有滿腹經綸,只會紙上談兵,難以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大學生就業問題頂峰往往出現在每年的6~8月,該階段是高校大學生的畢業季。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無法如期畢業,受到國家政策、市場經濟以及畢業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求職階段存在自負自傲、盲目從眾、焦慮迷茫等心理,應引起高校、社會以及畢業生的關注。針對上述問題,需要政府部門、高校以及畢業生共同關注,政府部門要增加對大學生就業的宏觀調控力度,完善自身的就業服務功能,規范就業市場的相關行為,構建可靠的就業保障體系,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突出就業制度的創新性,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政府還應增強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傳遞的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多渠道的信息發布平臺,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資源[4]。
作為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要提升科學性與合理性,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分析,避免學生盲目扎推的投報“熱門專業”。同時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還應注意建立健全就業指導的機構體系,專門為廣大學生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服務。在就業指導上要引導大學生科學的就業目標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方案,鼓勵大學生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來擇業。通過構建完善的就業服務機構,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水平。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服務機構可以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從而有效調節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另外,在專業的設置上要提升科學性與合理性,深層次挖掘市場需求信息,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為大學生順利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要對大學生的就業過程進行指導,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從而在就業過程中獲得更高的就業優勢。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重視,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增加大學生的就業率,為減少大學生就業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了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還需要發揮政府部門以及高校和家庭自身的作用,為大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