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冬偉 劉海龍 張泰 郭長河 魏書東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校企合作顧名思義,就是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人才培養。這是新時期應用型人才培養極為常見的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領域優化教學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的重要措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優勢巨大,一方面能夠引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沿著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則能借助用人單位深入教育過程實現理論聯系實踐,使高等教育能夠學以致用,使大學生切實成為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并有更高水平核心競爭力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信息化管理雖然早已成為各行各業實現管理現代化與科學化的核心,然而對于高校和企業這兩者而言,各行其是仍是很長時間以來信息化管理的普遍狀態。即便是校企合作早已常態化的高校和企業來說,無論是信息化管理意識還是出于商業活動安全性的考慮,缺少校企信息數據融合與互聯互通依然是制約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無論校企合作如何緊密的高校或企業,雙方信息化平臺建設和管理實踐仍然具有涇渭分明的顯著特點。從學校方面而言,雖然畢業率和就業率與未來用人單位之間關系密切,然而教育的專業性和主導性又決定了校園中的信息化管理幾乎不會考慮邀請企業參與。而從企業方面來說,商業活動的安全性和對數據保密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更加不會主動尋求高校的加入。
因此,即便在意向層面具有高度趨同性,但在實踐層面,高校和企業的信息化管理仍然壁壘分明,缺少充分的信息數據融合與互聯互通。
信息壁壘的存在和信息整合的欠缺決定了高校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且作用有限。比如雙方合作的信息化管理只停留在最表面化的數據瀏覽或查詢。又如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活動依然滿足于面對面、手把手,而對數據信息的應用意識不足、實踐有限。因此,這些高校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往往有名無實,僅有信息化管理的表象,而對人才培養的滲透性和影響力相對有限。
數據整合的目的之一在于形成不同程度的倒逼機制,使高校人才培養切實遵循市場要求,改變傳統模式下高等教育故步自封、一成不變的缺陷。其次,相較于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發展速度和水平,許多高校的信息化管理雖然也在持續推進,然而無論是廣度或深度均與無法與企業相提并論。這是由于半封閉式的校園環境容易造成校園信息化管理對社會環境變化的敏感度降低,與用人單位存在一定差距。這不僅會造成高校信息化管理低質低效,也更易在人才培養環節缺少適應性,與未來用人單位的現實要求不匹配。因此,通過更為廣泛全面的數據整合,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先進性有利于帶領學校加快自我優化和提升。這對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都會有所促進。
信息化管理是基于網絡平臺與信息技術的管理優化和創新。這個過程不能缺少軟硬件技術和基礎設施設備的持續投入。然而除非是少數實力雄厚的重點大學,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行政事業性經費本就不甚寬裕,能夠用于信息化建設的部分更加有限。一旦校方需要在專業建設等其他方面有所傾斜,則涉及信息化管理的投入必定有所削減。一旦資金和資源匱乏,則信息化管理所受負面影響便難以預估。
因此,高校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聯絡企業,借助企業力量持續增加資金與資源投入,不斷夯實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基礎。而這個借力的過程可以通過給予企業更多參與教學的權利得以實現。企業參與專業和職業教育不僅是為企業自身進行未來人才儲備,也有助于學校緊跟市場發展腳步,隨時了解和掌握職業教育的走向。同時,企業深入高校人才培育也能夠將企業技術專家的實踐經驗傳授給高校教師。這對培養高校“雙師型”師資人才隊伍大為有利。
信息化管理的技術優勢不僅表現在對海量數據的存貯和光速傳輸,也體現在大數據與云計算共同作用之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事實上,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信息化管理正在大幅提高各行業管理的前瞻性、預見性和精準性。這對人才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潮流趨勢。
比如,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大數據分析能夠更為精準地挖掘出符合企業客觀需要的應用人才,同時也能從中發現一段時間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出現的問題,有助于學校和企業加以優化或修正。
又如,在整合雙方數據后,校企雙方可以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預測一段時間內市場發展變化的動向,從而提前布局,為企業生產發展與人才儲備做好鋪墊和準備。
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已經成為實現管理現代化與科學化的決定性因素。高校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不僅需要具體實踐手段的優化創新,更需要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層面突破陳舊意識的局限。只有以更具互聯網思維特點的合作意識指導校企合作實踐,高校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在頂層設計層面與時俱進,才能具有戰略眼光和長期視角。而這也是新形勢下高校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提質增效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