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蘭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西方學者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認為積極心理對個體發展而言至為重要,教育者需要挖掘積極心理學知識,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積極心理學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高職院校和教師應該把握積極心理學的內涵,不斷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增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高職學生處在成長的特殊階段,其接觸的外部信息較多,很容易陷入認知混淆的狀態,動搖自身的價值觀。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其一言一行將對學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1]。為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正面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開設了思政課程,開展了思想道德建設,收獲了顯著的教育成果。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在高職思政課堂上,能夠助力學生養成積極心態,使學生正視學習生活、社會生活的問題,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現實問題,攻克現實障礙。在積極心理學的作用下,學生將增強成長自信,舒緩心靈壓力,實現健康成長。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應試教育,過分重視理論灌輸,導致思政教育效率偏低。在教學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出現了新變化,如何發揮思政教育實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高職院校關注的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積極思想教育與思政教育存在相通之處,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助力人才培養。在思政教育中滲透積極心理學,能夠踐行以人為本觀念,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積極心理學知識,能夠緩釋學生的負面情感與精神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整合積極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能夠增強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提升教師的幸福感。高職教師擔任重要的育人責任,需要對學生的發展負責。高職教師只有收獲幸福感,才能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為學生奉獻青春與汗水[2]。應用積極心理學展開教學,能夠深化教師對崗位的認知,增強教師的職業道德觀念,調節教師的負面情緒。積極心理學使教師與學生建立了對話關系,二者教學相長,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塑造積極的育人環境。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積極心理學,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第一,部分教師過分關注理論教育。很多教師將著眼點放在了思政理論知識上,對學生進行了理論灌輸,影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部分教師缺乏課程探究的熱情,并未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視野,導致思政教育陷入僵局。第二,部分教師并未充分關注學生。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需要轉換個人角色,為學生提供具體引導。部分教師仍然以自我為中心開展授課,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第三,部分學生對積極心理學認知不足。高職學校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傳統教育思維仍然存在,對思政教育產生不利影響。部分學生割裂了積極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對思政課程興趣不高。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學生提供科學引導。教師應該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成長特點,引導學生攻克學習障礙、成長障礙,堅持積極心理學的引領[3]。在開展思政教育的同時,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教師應該聯合輔導員,形成心理疾病預防機制,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傳統思政教育內容枯燥,導致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針對這一情況,應該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思政教育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灌輸方法并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教師應該變革教學方式,豐富教育內容。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列舉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并滲透積極心理學知識,使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思政教育不能被局限在課堂,高職教師應該開展多元教學活動,如“傳唱主旋律”主題演講活動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收獲知識、樹立自信。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是學生的指路明燈。在思政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應該樹立“積極引導”觀念,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該發揮榜樣力量,為學生傳播正能量,使學生受到感染,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培育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高職教師應該注重課下教育,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緩解學生的心靈負擔。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師生協同發展,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滲透積極心理學知識、方法,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