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容 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眾所周知,作為高職教學中必修的課程,思政課程教學主要以弘揚時代精神繼文化思想為中心,幫助學生樹立更好的精神面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及教學體制的變革,思政課也被授予了新的使命,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還需創新教育方式,解決學生的迷惘與難題。近年來,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社會上出現的畢業即失業的熱議,讓很多學生持較為恐慌的心理,如若學生不符合時代的需求發展,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難免會喪失主動性,繼而被社會所淘汰。因此,為了提升高職學生的競爭力與綜合素質,在思政課教學上需要轉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并結合現今市場的發展特點,基于“互聯網+”的模式,將進行的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于思政課中,開拓學生的思路,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創新是任何事物發展的動力與源泉,是現代化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高校學生要抓住創新的機遇,勇于嘗試,找尋新的就業途徑。當前的高職教學旨在培養以高素質技術人才為核心,而思想政治課也是塑造學生思想必不可少的課程,在高校教育中更肩負著一定的任務與使命。將創新創業融入于高職思政課中,既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當一面的能力,又能讓學生關注到社會上的變化發展,繼而選擇合適的就業,開拓屬于自己的空間領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找尋新興的就業模式,減輕壓力負擔,提升學生的自主獨立性,激發自我的創新意識。當然,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落后,教學方式的單一且以理論為主,在高職思政教學的過程中缺少實踐性,受課本教材的局限性影響,理論與實踐的不平衡性,讓學生們所學的知識無法應用到實踐中,這也與思政課的初衷不符。另外,利用“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優勢較明顯,國內對高職院校的要求更傾向于注重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符合社會時代發展的人才,而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也是必然的趨勢,其能夠為思政課帶來實訓平臺,也能夠指導學生就業。
無論是創新創業教育還是思政教育都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傳統思政課的實踐形式較為老套,或是看視頻,或是寫讀后感,與高職學生的興趣相脫節,難免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也導致了這種活動形式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1]。因此,在高職思政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后,學校需要給學生搭建綜合性的實踐平臺,在選擇上也傾向于就業與創業的實用性,發揮出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當然,學校也可以借鑒現有的院校實訓平臺,與校外的企業進行合作,開發出培養路徑,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平臺,在這一平臺上要凸顯出“互聯網+”的資源優勢與技術導向,并將其充分運用去滿足學生的興趣與創新創業需求,從而保證學生能夠融入思政課實踐中,讓高職學生從實踐中體會到創新創業的樂趣,為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融入給高職思政課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其融入能夠讓思政課在教學上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與創業,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去思考自身的職業規劃與發展。另外,高職教師要轉變舊有的教學理念,在課上開展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打造全新的教學模式,完善當前的思政工作,將創新創業的內容進行細化,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糾正學生對于思政課形式化的認識,讓其更有實效性[2]。堅持以創新創業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課上對自我進行剖析,學會展示與發展自我,避免出現理論與實踐不平衡的現象。而國內的高職院校在思政課教育的創新改革過程中,也要保留原有課程內容的精華部分,補充最新的創新創業相關知識,保證教學模式的整合性。
高職學校在開展思政課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引導與保護,推動學生從意識向實踐轉化,并提供合理的保障機制。同時,對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進行大力支持,為其制定符合需求的培養計劃,并鼓勵學生不走尋常路,像針對學制及培養方案上,可以通過創新創業的學分制構建學分轉換機制,對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上取得的成績折算為一定的學分。另外,還可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適時調整學習進度,保留學籍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其成果可轉化為學分及成績。
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的門檻越來越高,互聯網浪潮的來襲給高職院校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為了保證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應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從根本上轉變教師自身舊有的觀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平臺。同時,思政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升自我的專業素養,為學生講授實用的創新創業理論,滿足學生職業發展需求,而高職院校也要不斷創新課程模式,跟隨時代的步伐,在原有思政教育的基礎上,豐富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