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淵 閩江學院
漳州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國家級出口導向型農業示范區和兩岸的農業合作試驗區。在漳州市政府和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形成了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特色基地。這個生產基地以八種農產品為主要,其中就包括了花卉、水產品、食用菌、水果等品類。
自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以來,國務院之后又批準在廣州,天津和福建三省建立自由貿易區。中央政府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建立福建自由貿易區。本文分析了在福建自由貿易區建立的背景下,漳州農產品出口發展的機遇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過去,漳州政府把資源集中在政府身上,以爭取更大的利益。審批程序復雜,企業負擔沉重。福建自貿區保稅區的建立,通過制度促進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在福建保稅區的試點內容中,放松漳州政府管制、轉變漳州政府職能的內容主要包括:降低國家對利率、外匯和投資的管制;通過負面清單管理的實施,漳州市政府機構提前規定企業只能“做”,現在只對企業規定“不能做”。福建的這些示范功能可以復制和推廣經驗,必然會使得漳州市政府轉型升級,精簡審批流程,不斷改善漳州市農產品出口發展的環節。
漳州農產品出口企業在以往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比如加工貿易賬戶的預收費、檢驗檢疫報關軟件服務費、電子數據傳輸和處理費等;但是,在實施單一窗口,深化海關合作的一站式服務模式后,不僅實現了共同查驗及放行,也實現查驗預約等便利服務,這樣的監管模式就被稱為“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單一窗口。這種模式,即簡化了程序,也降低了農產品的出口成本。
漳州農產品出口國際市場必然要多元化發展,只有擴大出口空間,建立福建保稅區,才能吸引國外優質企業入駐漳州市,帶來大量投資及需求,這就好比將國際貿易市場放到福建自由貿易區。不僅要縮短漳州農產品出口企業與國際大都市的通訊距離,也要鼓勵漳州農產品出口企業走進福建保稅區,方能達到增加與國外企業的接觸機會,進一步擴大出口。此外,也更便利向海內外市場傳遞信息,起到開放窗口的效應,真正做到宣傳作用。
漳州作為福建自貿區的后花園,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區位空間和工業腹地等優勢。借助自貿區建設的便利,漳州農產品出口企業只有抓住這次機會,在生存中求發展,主動學習國外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轉移經驗,才能在浩浩蕩蕩的國際市場發展浪潮中推動漳州農產品的出口轉型升級。
一方面,要使農產品出口質量國際標準化。漳州市政府組織商檢和海關技術骨干,培訓農產品出口企業相關人員,專業解讀標準化技術,推廣無污染技術,推廣安全檢測技術。按出口標準規范農民生產,幫助出口企業建設從土地施肥到種子采購和種植完整的可追溯性產品文檔和質量安全管理系統,用于產品采摘,包裝和物流。它可以從農產品示范區的龍頭企業試點,然后推廣到全市,形成“積極,可追溯”的質量安全體系。另一方面,要打破國際市場綠色壁壘。漳州政府和有關農產品出口職能部門要為漳州農產品出口企業全面提供新國際資訊,同時指導漳州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有效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對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要密切關注和組織新的食品法規和修訂,通過政府公共事務公共網站和即時聊天工具及時通知漳州農產品出口企業,定期組織培訓班,引導企業按照進口國的要求調整生產,確保出口產品質量符合進口國的要求,有效避免綠色壁壘。
漳州市政府應加強人才引進制度創新,放寬人才流動制度,特別是臺灣人來漳州工作的制度,解決自然人流動問題。另外通過培訓,激勵和挖掘現有人才。政府應建立福建保稅區對接小組,了解自由貿易區的知識,研究自由貿易區對接機制。
實施出口品牌戰略規劃,加快自主品牌建設,出口名牌,已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途徑。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仍是漳州農產品出口的必然選擇。市政府支持主導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產業化規模,加快原產地認證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效率;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自主品牌,積極支持品牌商標注冊推廣,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值。農產品出口企業還應主動“走出去”,積極參與世界各國或地區組織的農產品國際貿易交流活動。參與國際市場,如果公司有條件,還應該到國外注冊商標,創建自己的品牌,發展自己的國際終端市場。
傳統貿易在國際市場仍占主體,隨著國際形勢及國內經濟政策發展,跨境電商越來越成為發展主流趨勢,隨著物流基礎及平臺通訊便利的完善,涌現出類似亞馬遜,Wish這樣的跨境電商平臺,敦促制造商和中小型農產品出口企業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農產品的想法成為現實;就漳州農產品出口而言,逐漸擺脫了傳統的貿易依存關系。要走向自產自銷的道路,我們應該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以最快的速度開展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和商業合作。準確把握市場對農產品的供需要求,促進資金及時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