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吉林省白城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
近年來,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致使農村土地城鎮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造成大量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因此,我國政府提出了要從建設新型城鎮化入手,科學的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效益,針對農民失地失業的狀況,積極予以解決,從而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順利進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為農村閑散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
建設新型城鎮化與房地產化是截然不同的,既要求農民從農村搬遷至城市居住,更重要的是,還應科學的調整產業結構并不斷進行優化完善,這才可以為轉移到城市的農民提供更多的再就業機會,確保其居住需求得以滿足,進而為推動新型城鎮化以及住房城鎮化的進一步融合提供保證。對產業結構進行完善升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加快城鎮化發展的速度。此外,建設并發展我國新型城鎮化,可以大幅提高生產要素的流動速度,促進新科技的有效利用,同時也提升了科技創新的能力,最終為產業的聚集和加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值得重視的是,建設新型城鎮化可以推動現代服務業的形成與進步,有利于優化第三產業結構,為農民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條件。
自進入社會發展的全新時期,我國一直在大力推動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現代化農業產業有不小的發展,同時第三產業也是進展迅速,這些都形成了很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快速轉移。除此之外,農業生產充分運用了新的農業科技,也引進了先進的農業機械,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形成了勞動力剩余,越來越多的閑散農村勞動力也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創新科學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共同推動力農民群眾向城市轉移。對于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而言,農村勞動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影響著非農業領域的發展進程,促進了科技的創新和應用,同時也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聚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僅包括城鄉收入水平和生活環境,還涵蓋了教育、醫療以及基礎設施等。分析目前城鎮化發展狀況可發現,城鄉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小的收入差距,大量的農民為了滿足更高的生活需求,不斷的轉移成為城鎮勞動力,而農村勞動力轉移使得城鎮匯聚了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源和資本信息等條件,聚集的人口、資本信息等資源能夠保證滿足發展新型城鎮化所需的物質與基礎要求,為深化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質量和效率,應不斷加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相關政府部門要給予農民再就業培訓問題足夠的關注。建設和發展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鎮企業既是農村勞動力再教育的獲利者,同時要積極參與到農民教育培訓中去,各級政府需要制定相關規章制度,鼓勵各個企業成為農民培訓主體,這樣可以有效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城鎮企業提供了具備更高的職業能力的員工,同時此舉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此外,還要發動相關的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活動。社會組織包含盈利性以及非營利性組織兩種,是城鎮農村勞動力能力培訓的主要支柱,各級政府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給予社會組織更多的優惠,為社會組織投身農民教育領域創造有利條件。
推進城鎮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就要把城鎮特色、區域特色以及資源特色三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科學的產業發展模式。產業的進步離不開有利的內部與外部因素,要確保各項資源都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其中資源涉及人力、資本及土地等多項要素。在不短的時間里,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發展之間都無法形成有效結合,這不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對城鎮化發展形成了制約,此外也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要求立足于城鎮,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大力發展特色化產業模式,這樣才可以為發展新型城鎮化,并升級產業結構發揮積極作用。
我國建設城鎮化征用農村土地時,主要是運用一刀切的補償措施解決問題,具體是指一次性給予農民群眾一定的賠償資金。此種方法僅可以滿足農民短期的生活保障,從長遠來分析,失地農民因為再就業能力較低,無法勝任長期的較好的工作,致使其生活得不到經濟保障。因此,各級政府要積極優化農村土地征用機制,將一次性的補償方式轉變為持續性補償。失地農民將土地當作股份,這樣一來,農民群眾可以獲取到土地增值收益,為失地農民經濟收益的穩定性提供保證。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進程,其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新型城鎮化發展三者之間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為了促進產業調整和城鎮化發展,各級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大力推進城鎮化農民的再就業教育,同時發展特色產業,創新農村土地征用制度,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性,還有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