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嬌 西安財經大學
據不同學者對環境會計的表述,從中總結出幾個要點:1.環境會計是傳統財務會計的分支,不是獨立于傳統會計之外的單獨學科,但環境會計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了突破;2.環境會計和傳統財務會計聯系緊密,其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3.環境會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學科;四、相比于傳統會計,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考慮了資金運動以外的環境資源等。
據此,對環境會計作出定義:以企業為主體,采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兩種綜合的計量方式,監督和控制企業內與環境相關的日常經營業務,并對環境會計信息作出披露的新興會計分支學科。
環境會計是傳統會計的分支,不完全獨立于傳統會計,因此,環境會計的目標:對外提供有用的環境會計信息。環境會計要求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
環境會計的信息使用者:政府人事部門、顧客、投資人、金融機構、社會公眾、企業一線員工及工會組織、企業管理人員。
1.會計主體假設
環境會計的主體假設必須遵循環境法律法規的要求。政府在改革創新中,要求企業承擔生產經營造成的環境損害,并制訂法律法規來嚴格要求企業完成政府所要求的環境績效。
2.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期間假設
環境會計擴大了傳統會計的企業持續經營假設范圍,要求持續經營假設建立于企業環境責任風險履行的情況下。
會計分期假設是為了滿足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其所需的信息,以便做出符合其經濟利益的決定,從而定期出具會計報表的人為假設。
3.多重計量假設
在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基礎上,環境會計增加了非貨幣計量。環境會計的首要對象是不斷循環的貨幣資金運動。環境會計的非貨幣運動考慮了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循環,包括生產經營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以及產品后續造成的損害。
觀念方面,企業注重提高自身經濟利益,環境保護意識不夠,沒有自覺披露與環境會計相關信息的意識,僅是為完成政府所要求的環保績效和維護企業公眾形象而披露環境信息。同時,為了追求自身經濟利益,在環境信息披露中存在失真問題,編造虛假會計信息。
我國環境會計未發展成熟,國內學者未研究出一套適用于大多數企業、具有可操作性的、統一的環境會計核算制度。如:處理生產經營產生的廢品時,將其歸入“廢品損失”科目,因廢品損失造成環境損害所造成的影響,并未進行處理。
實務方面,許多公司未將環境會計核算系統納入日常核算體系,會計人員對于環境會計的了解較少,在出具財務報表時,在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
環境會計的核算對象是企業的環境保護活動,核算范圍擴大至產品銷售后造成的環境負荷影響,現行會計核算對象并未包含這些影響。環境負債實務確認和計量與環境損害的程度具有密切聯系,但在現行會計制度中沒有明確規定。
現行會計制度中,賬戶的設置以企業資金運動為主,日常核算中出現的與環境相關的財務影響并未進行單獨核算,而是以“管理費用”核算。同時,還存在環境會計業務核算的不完整問題,如未能確認環境負債,環境收益等。
現行會計制度下,會計人員對于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掌握大于對環境會計的掌握。多數會計人員,由于缺乏對與環境相關的知識的學習,不夠了解環境會計,缺乏對環境業務相關的實務的處理能力。目前,我國缺乏環境會計人才。
通過文獻綜述研究,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會計制度核算特點,提出如下建議:
1.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緩慢,相關理論研究不成熟,相應的法律法規也不完善,企業在核算相關會計信息時缺乏統一的標準,一些企業在核算環境會計信息時,為規避環境污染懲治,盡可能減少環境支出。對此,應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并擴展覆蓋范圍,在增強對環境污染的懲治力的同時加大對環境保護的獎勵。
2.我國環境會計信息體系不完善,企業在核算環境信息時缺乏統一的確認標準。企業核算環境成本時,不合理使用計量方法,導致計量結果不準確。在信息披露方面,大部分企業為向大眾展示其可持續發展的形象,披露的內容和質量失真。針對該情況,應為企業制定一套詳細的實務操作標準,保證環境成本核算具有規范性和統一性。
3.傳統財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只需掌握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成本會計,其在面對與環境相關的業務時,缺少相關的知識儲備。企業應加強會計人員對于環境會計相關知識的學習,會計機構在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中,加入環境會計知識的考核,鼓勵其主動去學習環境會計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