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
新古典經濟學經典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的最終決定因素是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在一般的理解范圍內被定義為“外生因素”。可事實卻表明,決定經濟增長除了受外生因素影響外,“內生因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其發展方向,尤其對于“技術進步”這一指標來說,又是什么因素促進了它的進步?為了解決這一困惑,許多經濟學專家和學者開始研究“內生增長理論”。有的學者認為,技術進步是具有內生性的,并且恰恰是這種內生特性使得經濟的增長能夠不依賴外力就能實現經濟的穩定和持續增長,比如羅默的內生增長理論描述的就是相關思想;還有的學者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條件下,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決定性因素。代表理論有:AK理論、巴羅凸性增長理論、盧卡斯人力資本理論及楊小凱的分工理論;另外,也有學者將研究范圍擴大到制度因素方面,他們認為,在經濟增長中交易成本是影響其最終結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干預實現并促進經濟的增長,其中,通過實現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目前,內生增長理論被學界廣泛認同。隨之進一步發展的還有如何通過政府實施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對經濟進行干預,進而實現經濟的最終增長?國內眾多學者沿著這一思路,對政府行為和企業活動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他們發現,政府鼓勵技術創新、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提升勞動力素質及增加知識積累是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那么這就說明,政府干預理論及外部性理論有其存在的基礎和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內生增長理論的發展方向。而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政府主體在進行新舊動能轉換以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轉換職能以科學合理配備市場要素及資源。江西省恰恰在這一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是必要性分析。江西地處我國中部,在中部六省發展中,雖然近兩年經濟增長速度位于第一方陣,在全國也處于前列,但欠發達依然是現階段主要發展矛盾和現實。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757.5億元,環比增長8.0%,在全國排名第16位,中部六省排名第五,僅優于山西。不難看出,江西的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困境,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同時,江西省是個農業大省,工業發展水平嚴重滯后和過剩,比如鋼鐵、水泥、建材及平板玻璃產業,面臨著巨大的去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的壓力。另外,從江西產業發展基礎來看,絕大多數產業屬于傳統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在經濟發展初期,這種產業模式有利于生產成本的降低及資源的更新優化,但從長遠發展角度看,資源過度依賴和開發使用的產業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的國家政策和戰略規劃,急需從發展實際作出宏觀長遠的產業布局。因此江西省進行新舊動能轉換具有必要性。
二是可行性分析。江西雖發展相對落后,但經濟增長速度成績亮眼,說明其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和空間。首先,江西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從全國來看,江西的自然資源具有獨特稟賦。比如樟樹的醫藥產業、贛州的稀土、臍橙產業、景德鎮的陶瓷產業等,不僅地方特色鮮明,而且在全國范圍內的標識度非常高,能達到“說起陶瓷就想起江西景德鎮”的這種程度,另外,經過多年的刷選培育,這些產業已經形成可觀規模和形式,能夠帶動區域的產業發展,貢獻絕大多數的GDP。此外,江西擁有豐富的鐵、銅、鎳、稀土、有色金屬等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能夠為二次產業提供堅實的前提和基礎,這在全國也是極少有的。其次,江西人民不僅數量多而且勤勞刻苦。江西人口4600多萬,屬于人口相對豐富的省份。因為江西經濟發展一直比較落后,地理條件也不夠優越,想要過上穩定、富足和幸福的生活,是需要努力奮斗和孜孜不倦耕耘的,如此便形成了“江西精神”:在傳承紅色基因基礎上,不解勤奮努力,永不言敗。也正是因為江西人民日復一日的勤奮勞作和刻苦實踐,江西經濟的發展速度才能不斷突破新高。最后,江西區位優勢明顯。一是江西是唯一一個毗鄰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中部省份,算得上是“東西南北左右逢源”;二是江西是內陸省份嘗試探索“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省份城市,許多優惠政策及福利會一同到達;三是江西的交通便利,交易成本相對低廉和快捷。
進行新舊動能轉換雖是國家政策和戰略方向,但因為處于探索和實踐的初期,必然會遭遇很多棘手問題,江西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方面也不例外,但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異常艱難。一是因為傳統產業多集中在國企單位和部門。眾所周知,國企自身也面臨著深刻的機構改革和優化提升。長期形成的“大鍋飯”傳統和工作習慣讓其工作效率及積極性極度低下,在日益激烈地市場競爭充斥的環境下,原始的“喝茶看報”工作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步伐和節奏了,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的國企職工都是接力棒式的傳承人,他們的祖輩祖祖輩都是國企人,幾代人安于現狀不求效率的工作理念及方式已深入人心,無法輕易改變;二是傳統產業多是資源依賴性行業。比如鋼鐵、銅礦、稀土、有色金屬等,其產品單一化十分嚴重,生產、分配、銷售、服務鏈條不太復雜,很難進行轉型創新;三是江西的新產業市場和成本開發程度不夠,尚不能提供很好的條件基礎。比如在市場需求方面,江西人思想歷來保守,很少進行新事物的探索,更別說“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且因為本身的原始積累不夠雄厚,民營企業占整個江西經濟主體98%以上,在權衡利弊方面,江西絕大多數企業不愿去嘗試。
其次,財政可持續能力受到挑戰。一是財力深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下行壓力明顯。尤其是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及中美貿易摩擦雙重重壓下,江西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均不容樂觀,財政支撐能力也受到了重大挑戰。而以財政資金為載體,有針對性的設立專項扶持政策,構建專業對接平臺是目前我國財政政策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項目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財政是否可持續影響深遠;二是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明顯加大。靠土地財政豐厚起來的地方政府,最近幾年隨著“房住不炒”“限購”等政策的連續施壓,財政赤字越發明顯,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越來越大,對財政可持續提出了嚴肅挑戰。同時,要進行新舊動能轉換,政府既要加大資金投入進行技術升級改造,也要在降成本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兩者共同施行,具有明顯壓力。
最后,失業問題難以有效解決。諸多傳統產業因技術要求不高、工作節奏緩慢,吸引了大批沒有核心技術的低層次工人。而這些行業一旦要進行新舊動能改造,勢必會對高新技術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會讓一大批沒有技術或只有基礎技術,不能順利對接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工人下崗。而當前,面對這樣一批傳統勞動力,尚沒有很有效的途徑解決失業問題。
江西迫切需要進行新舊動能改造,而且具有新舊動能改造基礎及條件,因此,對于如何有效進行新舊動能轉換,江西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優化存量。首先,明確新舊動能轉換的內涵和要義。在筆者看來,新舊動能轉換不是特指進行全部產業的轉型升級,而是有區別對待及步驟規劃。比如,對待傳統產業,不能一棒子認為所有的傳統產業都是滯后的,產能都是過剩的,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傳統產業依然是支持江西省現階段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而只有不符合當前發展實際和需要的落后產能需要及時進行新舊動能轉換。其次,以技術改造為重點,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工作。
二是擴容增量。在深刻認識及把握經濟、產業、行業、企業發展規律基礎上,尊重事實,并及時轉變。經濟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政治、經濟、社會、領導人主觀思想及客觀任務改變而改變,因此,企業在進行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一方面要從原始產業中挖掘新鮮事物,另一方面要將培育新動能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比如,當下熱門的“網紅經濟”“大數據”及“大智移云”產業等,有著十分豐富的產業紅利等待開發,而一旦把握住了一個發展方向并及時進行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工作也會隨之完成并成功實現。
三是防控風險。首先,防控財力下降風險。積極開拓新路徑,尤其對當下數量龐大的互聯網經濟進行可能稅收的征管;其次,防控政府債務擴大風險。嚴控政府發債,做到有依可尋,有據可查;最后,防控金融、企業經營等系統性風險。政府要建立風險監測和評估體系,對新舊動能轉換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及時防范可能的風險,減少阻力,審時度勢調整政策,保證經濟健康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