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民 儀隴縣永樂鎮農業服務中心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而農村經濟只占全國經濟發展的30%,為了改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2019年中央頒布一號文件,對“三農”問題進行分析和闡釋,何為“三農”問題,主要包括:農業、農村、農民三個方面,協調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也是基礎產業,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綜合國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化工具、科學技術逐步走進農村居民的生活,給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農村經濟發展是持續的動態發展過程,在發展期間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新的問題和難點。如:法律關系方面、資源分配方面、發展導向方面、政府調控方面等。科學地實行農村經濟管理,能夠在出現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及時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協調各方面的因素,促進農村經濟穩定、持續、高效的發展。
結合我國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不難發現,想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腳步,必須健全相關制度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行有效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村經濟發展相關制度,必須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農村經濟資源進行整合、分配、利用,避免出現農村經濟盲目發展的情況,使農村經濟發展更科學、更規范。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業相關的經濟活動進行有序把控和組織,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現土地利用不合理、環境破壞加劇、農業開發資金不到位等情況。農村經濟管理能夠根據當地實際的人文文化、風俗特色、經濟發展程度進行綜合考量,規避重現以破壞農村環境為代價的經濟活動。優化農業經濟的結構,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整合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擴大農村經濟發展的范圍與規模,最大程度上的激發農村經濟的潛力,引導農村經濟發展走向綠色的、可循環的、持續的發展的方向。
受城市——農村經濟發展差距大的影響,農村教育條件、教育設備、教育質量都與城市相比較差,且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都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不愿意回到農村工作,導致農村居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學習意識欠缺、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對科技性強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種植技術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熟悉與學習,大大增加了科技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時間和難度。
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從事農業活動的人數逐漸減少。農村經濟發展得不到重視,導致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缺乏一支專業的、有能力的、有經驗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隊伍,不能及時有效的將農村經濟管理制度落實到農村經濟發展中去,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業市場經濟發展很快,但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并未得到相應的發展速度,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依舊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合理的、科學的、完整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這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人員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村經濟活動也得不到好的實施開展。
加強農村教育力度,可以定期在農村進行農業知識培訓,在日常生產中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拓展他們的認知范圍,培養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將科學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在農業生產方面,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取決于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整體實力。首先,引進大量專業知識全、素質高、技能強的人才,增加農村經濟管理團隊的人才儲備;其次,對已有的人員進行定期的專業培訓,強化他們的管理能力;最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管理人員之間的學習、交流,培養他們常學常用的意識。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農村經濟管理隊伍。
健全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是加速農村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如何健全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①結合當地農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情況,對農業經濟管理方式進行革新,使之與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高度契合;②嚴管農村經濟生產環節,保證產品的衛生度和安全度,保障廣大農民的利益;③合理的利用網絡平臺,升級生產銷售鏈,增加農村銷售渠道。
我國農村的土地具有地域廣、分散強、特色雜等特點。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地理位置、生態環境、資源充裕度等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合理規劃農村經濟發展方向,開展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
生態問題是全世界人們都關注的一大熱點。拒絕開展破壞環境的農業經濟行為,如:不合理的占地建廠行為、伐林造田行為、化學農藥使用頻繁行為等。加大綠色的經濟實施力度,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朝著可循環的方向發展農村經濟。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持續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進行全方位把控和規劃,以此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