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姍 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
由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2019年中旬制定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文件中提及,將“心理健康促進”列為重要專項行動之一,同時還要求社會各大網絡平臺、媒介與組織等積極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全社會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
隨著全球化競爭時代的來臨,技術更新與現代化進程加快,企業對用人標準越來越高,員工的壓力感也隨之增大,就業群體的心理問題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如焦慮、緊張、頹廢、抑郁甚至自殘。根據2019年7月智聯招聘聯合微醫平臺發布《2019職場人健康力報告》顯示,不到25%的職場人士感覺自身健康狀況良好,而心理健康問題方面,僅45.5%的職場人士認為心理健康情況良好。同時在報告中提到,認為自己存在焦慮情緒的白領占被訪人員的78.9%,感到迷茫的占被訪人員的74.9%。越來越多的求職者在選擇企業的時候特別關注企業的健康福利,其中被訪的都市白領中超過60%的人群表示,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是對抗壓力、保持家庭和社會和諧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在有關的企業調查報告中顯示,民營企業對于員工的心理健康的關懷度遠遠低于外企和國企。民營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普遍缺乏員工心理健康重視意識,大部分企業未能建立科學與常規的員工心理健康管理機制。
加拿大心理學家漢斯.塞利最早提出了“壓力”概念,主要指“個體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征”。據數據顯示,職場抑郁心理在員工心理健康問題中占比例最高,特別在我國民營企業,由于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自身存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最終壓力也必將轉嫁在員工的身上。源于年齡的增加、技術更新的迅速、同行競爭的加劇與人際關系變緊張等因素勢必導致該類企業員工會面臨身心健康方面的巨大挑戰,表現行為通常附帶有部分心理抑郁癥特點,如:(1)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喪失信心,感覺悲觀失望。(2)總想逃離工作崗位和人群,以消極怠工的行動表達負面情緒。(3)感覺精神不振,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4)產生自殘甚至自殺想法。
員工壓力過大卻沒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將可能導致在工作過程中事故比率上升、人際矛盾加劇、工作表現下降以及給團隊帶來負面影響等。而相對企業而言也將面臨員工離職、重新招聘、效率下降、團隊凝聚力分散等不良問題,導致經營成本愈加上升。
職業倦怠又稱為“職業枯竭癥”,F 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職業倦怠的形成主要有幾種:(1)個人期望與工作中的真實情況不符,形成心理預期上的落差。(2)個人能力與才華在工作崗位上未能得到有效發揮,積極性遭受打擊。(3)長期重復從事同一種工作而產生的精神疲憊感與麻木感,喪失工作激情。如生產車間的流水作業員工、教師、售票員等是職業倦怠癥的高發人群。(4)自我貶低的負面情緒出現。漠視自己與他人的存在,停止繼續發展的動力與態度。
工作倦怠感的出現時間因人而異,除了因為過重的工作負擔、個人愿望與企業理念不相符、人際關系不和諧以及職業規劃不清晰等問題導致外,還有則是薪資與福利待遇這項配置的不合理導致職業倦怠癥產生。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型民營企業,由于受經營規模、資金成本、管理者水平和群體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在企業創始初期更多是從成本方面考慮,導致在用人機制的制定和人員管理工作方面均存在較多漏洞,這也導致了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會逐漸累積更多的不滿與壓抑情緒。
據調查了解后發現,民營企業員工主要是中下層員工普遍學歷不高,沒有進行過類似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與心理學等方面的學習與培訓,同時也缺乏良好的習慣與愛好,脫離工作崗位后在日常面對的同樣是枯燥單一的生活狀態,因此他們一旦在職場遭遇不順、挫折或失敗的情況時,往往尋求不到健康有效的情緒宣泄口與排解方式。此外,民營企業工作的各種不穩定性,如降級、失業或企業倒閉等也將導致員工極易產生心理恐慌與不安情緒,潛藏著的心理危機意識會帶入到工作過程中并引發負面效果。
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每一個年齡段的人群會出現具有時代特點的心理特征。民營企業可依托“健康中國2020戰略”等全國性的健康計劃,建立科學而長遠的員工心理健康培訓和學習機制,創設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員工健康文化氛圍。
首先,把員工心理健康培訓工作列入常規化管理項目序列,圍繞企業內外的心理問題在各層級員工中制定培訓計劃,通過外部聘請、內部交流、自主學習等方式展開系統培訓,科學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身體健康保健等知識,提升員工自我的心理調適力和抗壓能力。同時建立員工心理健康檔案,把如培訓記錄、測試結果、訪談調查等材料有序存檔。
其次,民營企業可定期或不定期聘請有資質的心理專家在企業員工中展開心理咨詢與測試工作,為員工甚至員工家屬提供減壓的平臺,及時梳理員工的心理問題,幫助員工在工作、生活和家庭等多方環境下取得身心平衡的狀態。
最后強調的是,民營企業要確保用于員工心理健康培訓與教育的專項費用能有效落實,同時把該項資金的預算與使用設置為常規化管理工作,建立真實有效的員工心理健康福利制度,讓員工感受到企業的關愛與幫助。
1.良好工作環境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員工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例如從工作場所的設計以及工作時間的安排等方面著手,都能適當地遵循人性化的特點為員工展開設計,良好的辦公場所能讓員工增強安全感和舒適感,提升精神狀態;科學地設計上班時間能讓員工勞逸結合,不但身體得到合理的休息與放松,同時在工作、生活與家庭三者之間能進行有效的規劃,提升生活質量與倫理關系的和諧。
2.營造優質的人文環境
一是建立管理者與員工的溝通平臺,讓員工有情緒釋放與情感宣泄的空間,可采取一對一的方式讓管理人員與員工展開交流或對話,同時要確保對話內容嚴格保密,尊重與保護員工的隱私權。收集到的問題如果員工反映的是真實的,那么應該盡快處理和解決,讓組織內的矛盾盡早破解,重新搭建良好的組織人際關系和工作關系。
二是多組織企業員工的文娛文化類活動,如戶外拓展、文化沙龍、家庭親子樂、周末員工聚會等,讓員工感受到來自企業店的人文關懷,同時通過此類活動也改善員工關系、提升團隊凝聚力和排解某些不良情緒。
三是建立規范的用人制度。民營企業應制定有利于員工心理健康的政策與制度,根據崗位的工作壓力與工作強度等設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讓員工的勞動付出與回報相匹配,更好地體現員工的勞動價值。同時對于勞動保障機制也應該有相應的配套方案,讓員工在休假、人身安全、福利保障等方面得到合理分配。
從企業主到管理層,在組織管理學、心理學等有關知識要有較好的理論認識,并與時俱進更新知識體系,更好地掌握如何把心理學應用在員工管理和企業管理等方面。在行動上重視員工心理健康問題,在管理體制上真實地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幫助員工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推動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