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風 鄧州市人社局
在大社保視角下,我國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體系在實際的運行規程當中必須要加速問題的解決和自身社保體系的完善,才能真正體現養老保險對于工作人員的實際作用。當前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社會各個主體必須要參與到小康社會的建設努力當中,不斷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使每一個國民都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否則將會降低社會發展的效率和穩定程度,也會對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質量造成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借助大社保的制度背景影響,將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協調。本文圍繞著大社保視角下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展開論述,希望能為養老保險制度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大社保的視角指的是構建就業、社會救助、社會保障三者融為一體,形成統一的社保框架。大社保是由我國浙江省率先發起的新型社保嘗試,為全國社保開啟了新的建設框架,有利于市場和政府對于就業等社會問題的調節,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拓展了社保的覆蓋面積,完善的保險體系層次,特別是針對養老保險的發放速度和參保率有一個極大的提高。大社保視角下,保險制度能夠為參保人員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為參保項目提供專項的救助基金,補充普通的救助和慈善體系所存在的缺陷。然而在大社保視角之下,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在養老保險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調整[1]。從我國社保的起源來說,從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得到基本的建立,經過了長時間的實踐和完善,社保制度較之于創立初期覆蓋了更多的社會領域,也創造出了多種類型的保險種類,包括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等,這些保險分類都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社會福利和援助。其中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歷來被全國人民所關注,養老保險能否落實到位,關系到人們能否有足夠的經濟物質保障安度晚年。但是,傳統的養老保險卻存在著“雙軌制”運行的弊端,這種雙向軌道制度的保險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暴露出了不公平的現象。簡而言之,除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之外,普通企業、個人的保險金都是要自己負擔一部分,而機關事業單位卻是由財政全權包出。這一現象就會導致養老保險金在待遇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養老金上享受的福利待遇要遠遠高于一般的企業和個人,這種現象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也有違社保制度的初衷,造成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才更新速度緩慢,不利于社會機制流通,也造成了繁重的財政負擔。
針對以往機關事業單位存在的問題,應當要堅持大社保體系的初衷對其加以改革和調整,主要問題集中在投入的成本和收獲的回報不成正比這一方面,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要從養老保險的管理制度上入手,在社保的調控方面,應當要針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對于已經出臺的養老金政策進行規劃和調整,使得新時代大社保視角下的養老保險頂層設計得到優化。提高針對養老保險的統籌規劃觀念,增加社保制度規范的統一性,爭取在全國范圍之內形成統一標準的養老保險條件和標準。除了政策規劃的統一性之外,全國不同地區應當針對各自的不同情況和經濟發展政策,對于不同地區的養老保險政策進行設計和規劃,在進行制度和標準設計式,應當著重考量養老保險政策與當地的經濟政策之間的統一性,在養老保險基金要保證基本的收支平衡[2]。在大社保的視角之下,應當爭取在全國范圍之內形成統籌規劃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企業的人才流動趨于正常化,優化社會的人力資源基本配置。在大社保的視角之下,養老保險的社會任務較之于以往更多,不僅僅要保障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能夠具備基本的退休養老待遇,更應當保障我國的其他社會群體與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在養老保險待遇上縮小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因此,在大社保視角之下,應當對于職業年金制度進行補償,減小二者之間存在的差距。機關事業單位進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應當要和其他相關領域的改革相結合,使得改革的過程較為穩妥,提高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綜合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我國的社保制度創立時間并不算長,因此在發展和改革過渡的過程當中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福利和社保管理制度的成功經驗,優化我國大社保制度的頂層設計,吸取經驗和教訓,采取有序的管理制度,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社保差距,也要使社保改革前后的制度能夠的順利銜接。
在大社保視角之下,我國的社保制度應當加強有關法律制度和規定的建設,在這一點上,我國可以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社會保險管理經驗,對養老保險制度加以明確的闡述。例如德國、英國等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已經通過多次改革最終以法律的形式被確立了下來。在這一方面,我國也通過各項立法對于養老保險的有關方面做出了明晰[3]。例如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依法治國方略上,頒布了《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等有關文件,針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中的相關問題作出了明晰和規劃,指出了社保改革的原則和資金籌集辦法,明確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待遇和保障層次,對于管理的部門和機構的職權也做出了明晰[4]。本次會議從法律規定的層面上對于機關事業單位的管理問題做出了闡明,同時彌補了以往在國家公務員法當中對于該領域規定的空白和缺陷,在未來,大社保視角之下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應當繼續對有關的法律政策和制度進行補充和設計,使得改革有據可依,有章法可循。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發展的全新時代,必須要在市場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解決市場自發生長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勻現象,更好的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降低社會矛盾發生的概率。社保體系的建設也是國家在社會保障和管理方面履行自身的職責和義務。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在改革和建設的過程當中,必須要調節人民的基礎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穩定社會,促進國家和諧穩定發展[5]。當前在大社保的視角之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在運行的過程當中不應當孤立于其他社會主體的社保管理制度而存在,而是應當取消雙軌制,消除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我國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與社會普遍養老保險制度相協調,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財政撥款制度,使養老保險費用的繳納有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將機關事業單位和普通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能夠實現同軌而行,對于以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費用全部由財政負擔的制度進行改變[6]。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對于社會公平的體現,大社保視角之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促進公務員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除此之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還應當體現出對于政府財政壓力的減輕,由個人和單位共同繳納打破了人們對于“鐵飯碗”的執念,同時也減少了部分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對于機關事業單位自身的工作效率提升也有益處。
綜上所述,大社保視角下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應當建立健全社保管理制度,完善法制規定,體現社會公平,發揮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初衷和價值,使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能夠正常流動,促進大社保背景之下社會保障體制的整體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