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宇 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今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爆發,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應當說,在這類國際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下,全球的糧食產量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對于我國而言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由于我國每年都需要進口一定的糧食,這構成了國內糧食補給的重要一個方面。在國際糧食產量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國內的糧食補給自然會產生影響,進而可能影響到國內的糧食安全。因此,我們應理性認識、客觀分析國際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
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三種糧食作物是玉米、稻谷和小麥,自從2010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保持增長的態勢,2010-2015年糧食產量增速較快,增產明顯,2015年至今糧食產量增速有所放緩。2019年糧食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長0.9%。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進口量維持在1億噸以上,2019年我國累計進口谷物和谷物粉1785.1萬噸,進口大豆8851.1萬噸,合計10609.2萬噸,較2018年下降9.2%。我國進口的糧食中,大豆占據了80%的份額。大豆進口以后,主要用來加工食用油,以及飼料等等。由于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原因,每日需求食用油的量比較大,因此,進口大豆的需求較為剛性。
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代表的此次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將對全球除中國之外的地區形成較大沖擊。由于防控不力加上居民主動防控意識較差,此次國際公共衛生事件短期內仍難以改變發展趨勢。這就對各國的糧食生產形成影響,進而可能導致糧食生產量不夠,進而引發他國的糧食內需不足等問題,而可以用來進行出口的糧食就相應減少。同樣,大豆可能減產,而且由于運輸不暢通,大豆的國際運輸渠道也會受到限制,這樣就對我國的大豆進口形成較大沖擊,進而影響到國內的大豆及食用油供給。一方面可能進口的糧食價格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另一方面,進口的糧食數量也會相應減少。
由于我國防控措施有力得當,此次公共衛生事件在我國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加之,我國在應對事件之處,就積極地備耕備種,今年的糧食豐收已經基本形成定局,因此,國際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的糧食生產基本沒有形成影響。
但是,此次事件由于影響到糧食的進口,因此,對我國的國內糧食供給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方面,由于我國進口結構中80%是大豆,此次事件影響較大的將是大豆的進口,從而可能帶來一定的食用油減產,以及一定的價格上漲。這兩個方面可能是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方面,需要我們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應對。另一方面,我國進口的剩余20%主要是谷物和谷物粉,由于進口量較小,因此,基本對我國的糧食尤其是口糧供給方面基本不形成影響和沖擊。
我們應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來積極贏多國際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盡可能將這種影響降到最小。
我們應當借助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WTO規則,建立多元化的糧食貿易渠道。一是應當鞏固原有的糧食進口主產區或者主產國的貿易往來。尤其是在近兩年,中美經貿摩擦發生以來,美國進口的糧食自2019年就已經大幅減少,我們應鞏固和南美洲國家的經貿往來關系,建立更為密切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從而維護好傳統糧食出口產區的糧食經貿往來。二是拓展新的糧食進口國家渠道。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影響力的逐步提升,可以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如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建立糧食貿易渠道。
大豆是我國進口糧食的主要品種,我們應當在適當的范圍內提高國內大豆的農業補貼,推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提升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提高國內大豆的自給率。同時,也可以發展一定規模的規模化種植方式,采取生產合作社、農業公司承保農地等方式,鼓勵采取規模化的種植方式,進而提高單位面積大豆產量。
我們應當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加強對于種子、種植技術、農藥、化肥等方面的科技資金投入,加強農業企業的研發,研發產量更高的種子類型,提高農戶和農業公司的種植技術,提升農產品的產量,進而提高自身的大豆等各類農產品產量。
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國家物資儲備體系,建立更多適合國情的、急需的農產品物資儲備倉庫,并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引入市場化的物資儲備管理方式,引導民間的物資倉庫參與到國家的農產品物資儲備體系中來,從而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建立一定的緩沖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