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陽 李德光 周菲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魏禧辰 安徽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志鑫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在土地經營權承包流轉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困擾著大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土地確權不僅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奠定基礎,同樣也是農村地區經濟振興的關鍵。盡管確權登記系統強,但問題復雜多樣,需要多個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工作量巨大。
土地產權制度幾經變革,如今發展成為現在的土地承包制度,這是中國農村發生的一場大變革,從我國 20 世紀50年代到現在,農村土地制度每一次變革都深深地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的軌跡。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為實現農村地區土地利用率與農村地區物質生活保障的提高,國務院明確提出“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1]各個農村地區通過將從集體所有的土地中承包經營的土地通過互換、轉包、出租、轉讓等其他方式進行流轉,尋求非農業領域與農地流轉的收益,并不斷展開對農村土地關系的積極探索。
1.農村土地關系的內涵與實現形式
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建立,為農民成為地權交易主體提供了可能性。在過去我國法律上禁止或限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我國的土地承包制度也在隨之改變,在法律上使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在農村經濟中具有獨立性,國家也在不斷完善相關土地產權制度,以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與集體所有權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土地的產權主體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明確,表面上看農民集體所有的財產為本集體成員共同所有,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所處的知識結構層面較低,無法較為正確地執行較為科學、統一、可行的規則,以及不同成員的認知不同會引發實踐中的爭執。
2.土地經營權穩定流轉與土地產權關系
土地經營權制度依托市場交易,有利于農村集體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農戶依照農村集體成員的法定地位取得集體所有的承包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權利或者讓渡于他人,獲取轉讓的經濟利益。
土地流轉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其獨立取得收益的權利不會受其影響,土地經營權制度的確立就是為了使之脫離農民集體成員的土地財產權,使其不受設立之前的土地承包權的影響。其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在這里我們不做探討,在這一制度實施期間,其政策也會隨實際產生問題而不斷變化,租賃期、財產所得等問題依舊是我們不斷探索的問題。
1.閑置土地再利用
農村社會生產結構較為單一,人均耕地較少,另外耕作土地所帶來的收益較小,為了謀得更高的收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逐漸選擇走進城市,這就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減少,農村剩余人口結構偏向幼兒與老齡,農村土地一定程度的荒廢,區域間經濟發展失衡,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
在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下,土地經營權的轉移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家庭勞動力缺失的農戶取得以土地為依托的經濟,對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更多的專業化承包商從事生產活動,有效避免了土地的閑置浪費,更好地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規模集約化生產
農戶從集體分得的土地大多比較零散,其依靠精耕細作帶來的收益較低,同時還要個人獨立承擔作物生長的風險,其耗費在其中的勞動無法得到同等程度的補償。此外土地的生產效益并沒有被農戶全部開發出來,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2],得以使土地能夠大規模地集中于同一轉讓人手中,通過經營要素的同等控制,要素含量的增加與投入的集中,優化投入要素組合方式等來調整增進種植收益。
近年來許多農村地區也都在實施“誰有能力誰牽頭,誰牽頭就扶持誰”的政策,能夠加速產生地區的龍頭企業,從而推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農民生產合作社也是農村生產力與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通過集中農村優勢人才進行集中勞動,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緩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3]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對于農村土地資源的再配置具有重要作用,農戶從農村集體土地中承包下來的土地在農民手中并沒有產生最大的收益,更多的是為了滿足法律上農戶所取得土地經營權的地位,但是農戶自身具有局限性,土地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因此國家推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制度。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最大好處在于能夠將生產環節轉讓給擁有相應生產條件的人,土地的經濟效益可以充分得到利用。在這一過程當中,土地逐漸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邁進,通過合作社、生產公司等與企業進行牽頭合作可以拿下更大的訂單,取得的收入是無法與零散耕地帶來的收入相比的,此外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問題也可以得到相應解決。
1.農戶土地承包權應該自愿有償退給農民集體
農戶土地承包權自愿有償退出將是一個漫長歷史過程,它只有隨著農戶家庭在城鎮就業穩定、居所穩定、戶籍遷入城鎮、大幅度超越鄉村工作的家庭收入、享有城鎮居民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條件的具備,從長期來看才能為鄉村中農戶普遍退出土地承包權創造基本條件。因此,在農戶土地承包權退出制度設計上,絕不允許搞集中、連片的強制退出制度安排。合理充分土地承包權退出補償是激活農戶退出土地承包權的第一動力,促使農戶自愿有償退出土地承包權,合理補償是首要的。
2.農戶自愿有償退出承包地多樣化制度安排[4]
保留這些退地的農戶與農民在下一輪土地承包時符合集體成員要求的,可以重新承包集體的土地權利。農民與農民也可以選擇永久退出承包地,即退出承包地后該農戶永遠都不能再承包集體土地。但建議對永久退出承包地農戶可以保留其集體成員身份,退出承包地不應影響其對集體收益分配權及其他從農民集體中獲取權益。從退出數量來看,制度設計既要允許農戶選擇全部退出承包地,也要允許農戶僅是部分退出承包地。
3.建立健全農地承包權退出的風險保全制度
建立健全農地承包權退出的風險保全制度,則具體包括前置風險保全制度和后置風險保全制度。前置風險保全制度主要是強化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政府部門對退出土地承包權農戶、農民進行資質審查,確保農戶、農民不是因為生活困難或貪圖短期退地收入而盲目退出土地承包權。如:將土地承包權的退出限制在集體內部的轉讓。規定只有年滿65周歲戶主可以不受限制退出土地承包權,一般只鼓勵在城鎮有穩定職業和較高非農業收入農戶或兼業農退出土地承包權。在農地承包權退出的風險保全的后置制度安排上,一般不要將農戶、農民退出土地承包權與退出其他土地權益和退出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綁定在一起。在推動農戶、農民土地承包權退出的同時,建立健全農村社會。
1.利于農村建設與鄉村振興
農村建設是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農村現代化可以推動我國小康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土地流轉政策是加快我國農村建設的重要政策,土地流轉可以幫助我國建設現代化大型農場,突破現有農業限制,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實行土地流轉制度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而且將土地租賃出去農民可以基本擺脫土地的制約,走進城市,土地租金也會為他們減輕生活壓力。
2.提高城市化進程
土地流轉制度可以幫助農民降低勞動難度,縮短勞動時間,而大量農業機械的應用,可以幫助農民更簡單的進行勞作,依靠土地租金進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避免農民因為天災而導致破產。土地流轉利用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提高了農村土地利用率,讓農村土地不斷升值。因此,農民即使不選擇進行農業耕作,也可以依靠土地租賃的租金進行生活,農村勞動力可以更自由地進行流轉,促進我國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
3.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土地流轉,可以將荒廢的田地利用起來,解決土地閑置問題,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隨著我國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一批先進的農業機械出現在大眾面前,為農業的進一步現代化發展提供動力。農業大規模集約化生產利用高科技農業機械,提高種植效率,先進的技術設備的引入不僅可以提高種植質量,還可以節約人力資源,促進農戶獲得更多經濟效益。土地流轉使農戶對高科技機械的需求越來越大,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機械不斷發展,其成果不僅可以利用于農業之上,還可以帶動畜牧業、加工以及物流產業等發展,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1.在土地流轉政策擴散實踐中,為預防出現相應的土地流轉風險,地方政府要在制度建設上加以規范,根據本區域的特點,適當學習其他地區的流轉措施。另外要協調組織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產權制度,進一步明晰土地權屬關系,用具體標準來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并且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相關社會保障制度,出臺農村土地流轉專項補貼制度,政府可制定適宜、規范的流轉補償標準,為流轉土地的農民建立流轉補償專戶,進而提升土地流轉政策擴散的有效性。
2.在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擴散過程中,政府處于政策執行的主體地位,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轉政策擴散中要加強政府內部機制建設。在土地流轉政策實踐中,政府應明確自身的職責,促進自身職能轉變,依據相關法律政策推進土地流轉政策擴散,以減少權力尋租行為。政府人員在土地流轉中要加強執法力度,嚴格土地流轉執法,對土地流轉過程進行有效監管,嚴禁土地流轉違規行為的發生。另外政府可細分內部管理職能部門,設立土地流轉價格評估機構以及專門的土地流轉監督職能部門。另外政府應樹立風險管理觀念,促進完善土地流轉風險防控管理建設與應對機制。[5]
3.在土地流轉政策中,地方政府為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無序性與盲目性等問題,應強化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規范農地流轉參與主體的實踐行為,并完善農地流轉市場交易體系與流轉信息網絡平臺服務體系,以建立良性運行的農地流轉市場競爭環境并形成農地流轉良性競爭服務機制。
4.政府可以推進土地流轉金融信貸扶持機制建設,要擴大土地流轉融資貸款的渠道,鼓勵其他金融組織開放土地流轉融資通道。在土地流轉中,農民流轉主力軍,政府可組織土地流轉政策宣傳與流轉具體操作活動,增強農民的土地流轉風險防控意識,另外還應促進農民文化素養的提升,使其提高對農業政策的接受度。
土地乃民生之本,如何高效的管理有限土地資源,挖掘土地潛力,一直是我們研究的方向。本篇論文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并實地考察,發現存在部分地區監管乏力,承包合同效用低,無法保障雙方既得合法權益等問題,為保障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健康運轉,在現有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提出把握土地流轉的總體要求和原則,并提出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希望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