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職業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生產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與本科院校相比其本質的區別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就要求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本專業知識,還要具備本專業的實際操作動手能力。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教師,結合本單位的一些現狀,分析了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瓶頸,提供相對應的策略。
① 首先,高職院校目前沒有統一形成文字的缺乏權威的“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評價體系。雙師的認證沒有官方統一的標準,是抽象的。比如效益良好,好到什么程度,沒有一個標準。另外,國家有統一的教師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但沒有涉及有關雙師職業資格制度的認證。其次,職業院校教師大多數來自普通高校,不曾與相關行業企業車間接觸,能勝任理論教學,但很難具備企業車間實際操作的教學能力。另外,職業院校受客觀條件制約,很難選派多數教師到企業(行業)學習。特別是在偏遠不發達的地區,情況更加嚴重。再有,職業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得到國家財政的專項撥款甚微,存在著資金困難的現象。再者,由于地方政府部門忽視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在教師職務晉升、考核等方面做出激勵性或者約束性的獎懲規定,導致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停滯緩慢。
其次,要注重學校與企業合作,這樣就能讓教師及時把企業中的最新信息帶到教學中去。因此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學校每年派出部分教師到生產一線鍛煉,參與國家有關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的鑒定,同時還可以接觸到最新的企業動態,進行產品開發,根據社會就業所需的變化為學校增減專業設置、提供順應學校發展的依據和思路等。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外聘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給學院教師隊伍的建設帶來活力,但是,現實中從企業聘請的專業技術人員做指導教師雖然有實踐基礎,但存在時間難以保證、沒有授課經驗與技巧的制約。所以,旨在為教師制定一個靈活、有效的培養機制,幫助新教師順利轉換角色,適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實踐。
改善高職院校“雙師”比例的一個有效途徑是直接從企業第一線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業務熟練的工匠充實教師隊伍。但這些工程技術人員和工匠學歷較低,不具備高校教師資格證,根據人事管理制度的規定,只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或高級職稱以上人員,學校才有自主考核錄用權,來自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工匠很少具備這些條件,被錄用機會甚微。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人事制度的改革相對不完善,高職院校教師的分流、轉崗等結構調整方面往往會遇到很多阻力,也影響“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建設。
辦學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影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高職教育是應用型技術教育類型,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需要大額資金的儀器設備,據統計,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3 倍。例如:某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的國家級 數控實訓基地儀器設備總價值為980 萬元,爭取到的國家財政支持為440 萬元,其余剩下的要靠學院自己籌措資金。這對于一個辦學時間短,缺少積累的學校來說捉襟見肘。辦學經費嚴重不足,很難為雙師隊伍建設完善提供必要的經費,從而影響了高職院校“雙師”教師隊伍的建設。
有的學校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卻忽視了人的合理使用和考核,因此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這些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考核雖然表面在“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但在具體實施考核時,沒有具體落到實處,往往不具體、不全面、不長久。今年是這樣考核,明年又有可能那樣考核。科學的考核應該由準確詳實的制度支撐,否則會導致考核的片面性和不科學性,難以取得考核實效性。
再者,有相當數量的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考核,是不懂教學的行政管理人員,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10 年,官至副部級,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這位年過六旬的老先生一句話驚天下:“高校不去掉行政化,就是陳景潤也下崗。比如,某職業技術學院年終對教師的考核除了學生評教之外,就是中層干部對每位教師的說課進行打分,缺失客觀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
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通過教師教授的班級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評分,同行之間打分以及教務處制定的制度對照教師的量化積分給予評價。雖然評定結果大致可以反映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但也不是最真實客觀的。其次,最終的考核結果往往是以分檔的形式出現,優秀的名額有限,很容易出現大家輪流坐莊的現象,這就使考核的結果缺乏準確真實性。
一些學院為了培養雙師型素質的教師,曾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本專業的培訓和考試,并取得相應資格證書。但現實的要求往往會把教師花費了大量精力和財力,完成學業,通過考試,獲得的證書,因某些制度的改變而作廢。此類情況在其他專業領域中也時有發生。
目前,雖然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良好,“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相對穩定,但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體系缺乏權威統一成文的評審制度。“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只是泛泛地、抽象的,因為地區不同、經濟不同,所以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全國甚至一個地區“雙師型"教師的評定標準都還沒有統一完善的標準,因此很難制定資格認證制度。由于學校之間情況差別不一,也無法形成規范性的文件。學校為了應付教育部的評估,雖使本校的“雙師型”教師數量達到評估要求,但在質量上不符合標準。上級評估只注重結果和數據的體現,導致整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流于形式。
因此,制定具體的“雙師”評價指標體系是職業院校“雙師”教師培養的基礎。②“雙師”教師評價指標體系除了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和擁有相應的專業技能外,指標體系的制定應重點放在教學實踐的考查上,即對教師技術應用能力的測試。由于現在很多專業技能證書都是通過考試或短期培訓取得的,很多培訓單位只注重經濟效益,放寬了對技能水平的要求,造成有些教師雖然取得相關職業技能證書,但卻根本無法勝任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依然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態。因此,應當建立以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的“雙師”素質評價指標體系,主要考查教師技術開發服務和指導學生實踐的實際能力。
③ 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統一完善“雙師型”師資資格認證制度。為適應時代、當地經濟的飛速發展,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著手打造一只具有順應時代教育理念、專兼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能力雙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應與時俱進建立重點培訓、培養現有職業院校在職專業教師雙師素質為主體的科學體系,建設一支高素質全能雙師教師隊伍,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通過對在職教師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首先,教師政策理論支撐、普遍認同制度,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的關鍵因素。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的理論政策保障機制,“雙師”教學團隊建設是職業院校師資建設的一個重大任務,不能只由學校單方來承擔,它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扶持和配合,還要有相關理論政策的支撐。
制定職業院校新進教師準入制度,把“雙師”素質加入錄用條件,對“雙師”認定條件給予明確的規范。要建立相關政策制度,鼓勵和保護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出臺校企合作對企業的損耗補償機制。如學生頂崗實踐過程中對企業設備場地的損耗,政府應該給予相應的補償。補償政策有利于形成一種相對穩定合理的設施專用制度,促進企業參與學校教育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此外,政府應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的協調中間機構,在方案設計實施考核、監督、評價等方面給予協調幫助。
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無論是“雙師”素質培養,還是“雙師”結構優化,都離不開企業的支持與合作。“互利雙贏”是合作的根本,就必須探求一種雙方都受益的方式與途徑。這既需要職業院校自身的爭取,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學校與企業要加大合作力度,一是能利用學校現有的師資對企業職工進行培訓,提升理論深度;二是學校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新產品的研制開發、新技術的引進、設備的技術改造等提供信息與技術服務方面的服務。例如,機電工程系的數控實訓基地,目前正在承接部分企業的訂單式零部件加工。兼職教師現場指導。這樣,既增加了收入,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密切了與企業的合作。只有校企雙方之間不斷的融合,才能保障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另一方面,當地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激勵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比如,泰安市人民政府在《開展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支持行業協會參與辦學,與企業合作建立以股份制等新型體制辦學的二級學院,促進校企合作辦學;制定獎勵辦法,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實行獎勵和補貼。目前,泰安市人民政府已經出臺《關于推動高等職業學校與億元以上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意見》,明確要求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推動校企合作的展開與深化。但是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目前還未出臺。
主動適應泰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堅持專業與產業對接,服務與發展相結合原則,緊緊圍繞泰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在重點建設機電、電子、信息、財經、服裝設計、建筑技術、園藝(林)和旅游八大專業(群)的基礎上,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優勢和特色專業建設,充分發揮省級特色專業和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專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專業群建設,大力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根據學院辦學能力的不斷提升,增添省級特色專業和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主要是要強化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完善終身教育制度,讓專業教師連續不斷提升知識,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教育形勢發展的需求。
1.校本培訓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每年安排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在學校實訓車間對新進教師進行指導培訓,以老帶新,共同提高進步。
首先要避免只注重理論上的教育,而忽略應用型技術知識的教育與培訓;第二,從企業單位引進一批高級技術生產管理人員到職業院校進行實訓指導管理工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第三,重視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的實踐培訓,可以采用社會兼職到企業掛職、脫產培訓等形式,提高教師實踐動手方面的經驗。企業崗位職業能力是由專業的實踐和操作能力、夯實的理論知識、職業素養構成的綜合能力,這是職業院校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由此,教師既可了解企業的前沿科技信息動態,了解市場,又可以促進與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開發,還可給自己的科研課題提供真實一線的數據資料。
2.積極開展多種培訓
近年來,國家為加強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每年都為職業學校免費培訓技術骨干教師。培訓后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學技術得到了提高,這一批教師為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注入了新的血液。學院以自身職工培訓的同時,還積極開展企業職工崗前培訓、在職職工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轉崗再就業培訓、現代農業技術人員培訓,面向社會進行資格證書培訓,每年為社會培訓各類人員8000 余人次,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和工藝改造,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做出了積極貢獻。學院應積極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以國際交流中心為平臺,開展合作辦學、師資培訓、文化交流等合作;通過承辦大型學術交流會議、論壇,邀請知名專家教授講學、教師培訓進修等形式,與國內著名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開展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合作與交流,使之成為泰安職業教育培訓中心。
3.加強校企合作培訓
職業院校需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互利共贏。④校企的長期合作能為職業院校教師提供科研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有利條件,同時也是幫助教師達到“雙師型”標準的途徑。根據校企合作平臺,給教師提供實踐渠道,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校企合作模式。可與多個不同企業合作,建立長期的實習實訓基地,定期組織教師利用寒暑期進行實踐鍛煉,⑤教師假期期間深入生產一線進行企業實踐,第一時間從生產一線獲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進行科研課題研究。在企業實踐中,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生產、科研與教學得到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理論素養、應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進一步得到提高。同時,教師將先進的科學理論知識帶給企業,加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這樣的雙贏對學校和企業都是有利的。另外,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為學校師提供最前沿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從而提升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技能素質。
4.技能競賽方向的培訓
技能競賽是職業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制度,更對是職業教育的質量檢測。技能競賽在師生成長和學院發展方面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學校應每年組織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獲得多項各級榮譽,教師的實習指導能力在指導學生技能競賽中得到提高,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建的目。
注釋:
① 陳金聰,林松柏.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以泉州高職院校為例,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1-06-25
② 付少偉.高職院校雙師型有效培訓研究以福州某學院為例,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550202.aspx
③ ④ ⑤ 沈文娟.試論高職課改背景下“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策略[期刊論文]《教育與職業》,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