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健 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我國共享經濟的生成由其具體的技術背景,但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蘊含的價值取向相聯系,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理念。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實體,他們在步入商業化運營的同時也客觀便利了廣大市民的出行,這自然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理念。然而,共享經濟在發展中能否有效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經濟利益,在當前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其根本還是在于未能完全解決:共享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間的融合問題。前者對后者的融合態勢不僅需從經濟發展理念上去適應,還需從市場經濟發展一般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體中與其中的市場系統相融合,然而目前這些仍是問題。
共享經濟應突出“共享”二字,即在電子商務平臺所構筑的雙邊市場結構下,不僅傳統的需求方應分享經濟紅利,政府公權力在此時缺乏實現的制度保障,即無法以合法的姿態干預市場失靈現象。供給方也應獲得既定的利潤目標。然而,在共享經濟企業勇于“燒錢”的同時,廣大消費者已在提前透支共享經濟潛在的發展紅利,即使在行使公權力職能時,也主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然而這本身就與共享經濟發展形態格格不入。顯而易見,無視共享經濟供給方的合法權益,則必將使共享經濟發展步入泥潭。
自2003年我國第一家電子商務平臺誕生以來,互聯網經濟發展在我國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局面,在互聯網企業中涌現出了中國式的企業家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在移動支付技術的支撐下。正因如此,我國在與之相關的立法上仍處在探索階段,這本身就符合歷史唯物史觀,即人們的觀念無非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而針對共享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便屬于人們觀念的一種表現。由此所帶來的問題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法制體系還無法與共享經濟規制需要相容。
共享經濟在發展中蘊含著顯著的新經濟發展色彩,其中一點便是在尋求風險融資方面。基于電商平臺的新經濟發展模式首先需要培育雙邊市場,其手段便是利用所獲得的大量融資以補貼的形式培育賣方和買方市場。即在特定的共享經濟發展初期屬于市場培育期,該期間的重要任務便是培育消費群體,并以外延擴張式的產品供給來搶占市場份額。這種資本逐利的特征便是,以市場自我強化為目標的邊際利潤遞增。
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因專用性資產投入損失將產生沉淀成本,所以這就使共享經濟在發展中容易處于不可逆的經營風險之中。隨著多元經營主體的陸續入駐市場,卻極小發現有共享單車企業退出該市場,或者尋求戰略轉型而進入其他共享經濟領域。這就類似于,由于市場進入門檻較低所以注入的水量很大,但卻未能建立退出渠道所以市場中的水量將會越來越大,最終出現過度和無序競爭局面。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培育起了消費者主權之上的社會共識。受到這種社會共識的影響,地方政府在對待共享經濟發展中的供求關系上,也習慣于從維護消費者權益入手來規制企業。由于目前針對共享經濟發展的立法還處于探索階段,所以單純承接企業的做法便有待商榷,這也是共享經濟市場發展困境的直接原因之一。
政府助力共享經濟發展的規制機制存在兩個層面,即法律層面的規制機制、地方性政策的規制機制,目前需要重點研究法律層面規制機制的體系建構問題,本文建議:針對法律層面的制度設計,應從全面質量管理的視角下去展開。針對政策層面的制度設計,應主要從規制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配合現有物權法規制對共享經濟的損害行為,以及在社區范圍內杜絕共享資源私用所建立的監督機制。
地方政府相關市場執法部門需打破傳統以消費者主權之上的執法理念,需從共享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辯證識別共享經濟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部分消費者在使用共享資源時存在著釋疑破壞的行為,所以當前需以社會網格化管理為基礎,細化共享資源的使用監管工作,以彌補經營企業無力完成的全視角風控活動。
政府助力共享經濟發展的規制機制存在兩個層面,即法律層面的規制機制、地方性政策的規制機制,目前需要重點研究法律層面規制機制的體系建構問題,在政策制度層面政府應與行業協會共同建立區域性的入市標準。地方政府的規制機制還在于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為促進共享經濟發展提供推動力。地方政府相關市場執法部門需打破傳統以消費者主權之上的執法理念,需從共享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辯證識別共享經濟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