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嘯 四川大學
2009年—2018年來(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我國對外投資一直是穩步增長,截至2018年,我國對外投資是2013年的兩倍。其中,我國的主要投資都集中在亞洲。在東南亞和東亞的各主要經濟體中,我國在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投資比重尤其的高。我認為這種投資的集中有以下原因:
1.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地處東亞,由于多邊關系的考慮和周邊國家發展的現狀來說,投資緊鄰的我國的亞洲“既方便”,而且收益相對較為“直接”;
2.新加坡重要的戰略位置,新加坡作為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勢頭好。
在區域經濟倡議背景下,我國的參與資金融通的金融主體主要是政策性和開發性銀行,以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為代表。而商業銀行以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為代表。而在跨區域經濟組織上面,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則為區域經濟設施聯通貢獻了不少的力量。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也為區域經濟背景的下的建設提供貸款。由于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的財務風險大,建設周期長,回收期長,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發放貸款。多邊開發銀行也提供這類貸款。
到目前為止,區域經濟建設的投資者中相對較少使用債券融資機制,主要原因是亞洲金融市場形成了以貸款為主的傳統融資方式。此外,中國的標準與國際債券標準不完全一致。國際債券市場將是區域經濟建設項目潛在的重要資金來源,其作用將會在未來逐漸增強。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已經計劃發行絲綢之路債券,以支持區域經濟伙伴國家的項目。
贈款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主要是直接財政支持、實物援助以及獎學金或醫療援助。此類資金主要用于建立醫院、學校和廉價住房,并支持供水或其他社會福利項目。區域經濟背景下大部分資金都用于基礎設施,能源,工業等方面的建設。當然,現如今加入區域經濟倡議的國家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其基礎設施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特別是許多處于“大國夾縫”的國家往往自然地理環境較差,國內經濟落后,我國要想長期與其合作,幫助其建設基礎設施既能夠輸出我國多余產能,又能為以后雙邊貿易打下基礎。
區域經濟倡議是一個跨國的合作,那么國與國之間的領導者是否對雙方合作達成一致意見,雙方是否能履行各自義務,履行的程度如何都會影響雙方的利益。對于資金融通,不僅僅是拿錢用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穩定跨國的區域金融體系。對于我國來講,有著政治考量,自然是希望推行人民幣國際化,但是這就涉及多方首腦是否認同;國內政局是否穩定,是否會對建立這個金融體系有著不利影響。緬甸現如今政局不穩,泰國皇室現如今也是一團亂麻,東歐小國容易受大國博弈的影響,區域經濟面臨的政治風險可見一斑。
正如前文所說,區域經濟覆蓋的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國民收入偏低。在這些國家進行投融資會有很大的無法償還的風險。第二點在于,銀行也開放水平會限制金融活動。首先很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穩住匯率,實行的還是固定匯率制,比如馬來西亞,古巴和中亞大部分國家。并且這些國家對外國資本進入有著諸多限制,通過收購也只能最多持有國內銀行49%的股份。第三點,對業務范圍的限制。在緬甸,獲得營業執照的外國銀行只能作為聯系機構,在與當地銀行建立合資企業之前不得開展其他銀行業務。這些限制會使來自國外的資金不能正常流通,不能用到正確的地方。
區域經濟倡議的重要的目的,就是促進多國貿易,利用比較優勢輸出我國過剩產能,進口我國稀缺的能源。但是作為能源資源豐富的南亞幾國,比如石油天然氣豐富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常年伴有局部戰亂,并且伴隨著極端宗教主義抬頭,對我國資金互通建設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
中國具有大量的受過訓練的高素質的勞工,不要覺得受過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是“高素質”勞動力。根據巴基斯坦統計局可知,巴基斯坦受過初中教育的占總人口的12%,而我國小學升學率達到98.8%。并且我國的建筑,鋼鐵產業有著顯著過剩,高鐵技術領先。可以利用我們的優勢去交換我們現如今缺乏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實現雙贏。
第二,截至2019年,我國依舊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作為一個大國不得不考慮政治方面的利益,用這些幫助他國修建基礎設施,打通我國通往他國的貿易之路或者獲得政治方面的支持。
第三,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的貿易結算都是用美元。現如今美國國內經濟形勢不明朗,“重返亞太”有心無力,我國可以對那些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或者企業予以優惠政策,構建人民幣結算的新的區域金融系統,解體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世界,不斷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