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春誼 董威 魯梁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高校的教學改革理應聚焦于以學習者為中心及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高校教育應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支撐,將學生應用計算機網絡自主學習與教師課堂講授和引導結合起來。信息技術已融入教育行業和領域。各種形式的在線開放課程,學生能夠廣泛參與、有針對性、靈活地學習,增加高校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也為高校教師授課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優化了學生學習效果。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手段。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當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及有效策略。
當下在國內外最受歡迎的網絡教學模式是“大規模網絡開發課程”—慕課。
2008 年,美國教授Dave Cormier 與 Bryan Alexander 創建了第一個慕課課程。在2011年,斯坦福大學教授Peter Norvig 及 Sebastian Thrun 聯合推出了《人工智能導論》慕課課程,全世界共有 16 萬人注冊學習。《人工智能導論》慕課收獲極大贊譽之后,美國哈佛、麻省理工等知名學府也紛紛開設慕課。此后慕課極速成為高等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國,從2013 年開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開始紛紛大力發展慕課,全國其他高校繼而開始效仿。
當前信息化背景下,我國高校教學現狀分析:
1.部分高校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校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不夠深入。少數青年教師可能接受過相應的信息技術培訓,對信息化教學有一定的了解,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比較有限。有的教師甚至不能熟練應用辦公軟件、視頻軟件和動畫制作等軟件。利用有效的軟件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信息化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加困難。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僅僅通過說教和板書向學生傳授知識。
2.部分學生對教師課堂上授課內容的關注程度不夠
部分學生上課前做不到認真預習,有的學生僅粗略地瀏覽了課本,沒有大致了解學習的知識點,致使上課時候老師的教授及指導過程學生無法及時理解消化。與傳統的說教和板書的教學模式相比,部分大學生更加關注學習內容和課堂活動的趣味性,更加偏愛教師采用生動形象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有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不高,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也不夠高,這樣的學生更希望從信息化教學課堂中獲得視覺和聽覺的沖擊。
3.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落后
基本所有高校都引入了現代化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的科技水平表面看起來似乎有所提升,但教育理念仍有待創新,仍無法真正提升教學效果。雖然理論教學水平有所提升,但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學生的實際應用方面仍存在不足,致使高校很多學生雖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應用能力不足。
4.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多種弊端
當下我國很多普通高校在授課過程中,信息化技術應用范圍不夠廣泛,很少應用高新技術設備。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過于滯后,教材內容更新速度緩慢,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枯燥,學生缺失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及教學質量不夠高。
高校教學課堂一般至少有幾十人,甚至很多時候上百人同時上課,有些課程更加突出實踐性,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是多數時間是在向學生灌輸純理論知識,缺乏與學生互動,學生的學情被忽略。在教學活動的設置過于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個性化需求被忽略,只能被動學習,學生自身差異性無法凸顯。
融合信息化教學提升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效果策略:
1.提升高校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整體水平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為了實現高校教學改革,我們要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并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師們需要在課堂上采用信息化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結合教學的實際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教學情境,并在教學過程中側重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思考,對授課內容及作業展開深入思考,以此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最終提升教學效果。高校教師要主動學習各類相關軟件的應用,讓學生在課后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結合學生的評價對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相應的改進,使信息技術深入融合到每次教學活動中。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實踐證明,教學活動設置過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學生利用慕課進行學習時,教師首先給出學生的學習目標、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完成的時間節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給學生分組進行學習,建議學生對于課前不懂的知識點,先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教師指出學生慕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將學生們對問題的分析和總結給出評價及分數。評價方式采用多種方式并存,小組間互評也尤為重要。
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應與時俱進,課堂上堅持“教師是引導者”的原則。因為信息時代,教師的教育對象發生了改變,學生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每人一部智能手機,校園內網絡全覆蓋,學生可以隨時獲取互聯網的各種知識信息。傳統輸入式的教學,老師教了不等于學生學了,更不用說學會了。教師需牢記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內容設置、課堂教學環節設計、考核方式規定等,學生須是主體,教師須是主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關注學生的輸出,注重學習效果,側重學生知識的積累和技能提升,時刻關注學生情感培育。
總之,信息化時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學需進行系統化的深刻變革。每位教師都應該充分重視和有效應用信息技術。這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師需要遵循教育規律,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安全有效地應用新技術,牢記“以本為本,四個回歸”。教師真真正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