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暄棋 徐州開放大學
市場需求與職業發展之間所形成的特有關聯,可直接反映我國當前就業市場的整體形勢,同時,這種因素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變化與特點,亦可直接反映出各類職業的發展狀況。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全新時期,就業市場整體職業結構以及各類職業的發展趨勢已經呈現全新特質,而洞悉未來職業的動態變化,同樣成為優化我國人力資源配置,提高整體就業水平的重要根本。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不斷深化,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全新模式,傳統行業不斷升級,各類全新行業在不斷涌現,互聯網對各類職業結構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當前,我國職業結構所存在特點可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近些年,我國經濟體量迅猛增長,市場總體就業形勢趨向良好,但是,受到市場供給需求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職業兩極化矛盾愈發突出。在實際就業市場中,不同職業與行業間的招聘需求與人才求職供給方面出現較為嚴重不平衡,各類與互聯網相關的職位招聘愈發火爆,而基礎性管理型崗位的人才數量卻超出企業實際招聘需求,一面是不斷擴張的人才需求量,一面是嚴峻的就業形勢,兩極化矛盾不斷加深。
伴隨著我國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各類新興行業在政策支持下同樣進入高速成長階段,各類崗位人才供不應求,就業形勢愈發良好,人才隊伍成長體系不斷完善。與之相比,傳統行業面臨著經濟增長放緩的嚴重壓力,產業結構轉型同樣需要舍棄大量現有職工,行業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就業形勢愈發嚴峻。
互聯網與人們日常生活的不斷融合,同樣催生出更多、更為專業的崗位,就業領域被不斷細化,各類服務專業性在不斷提高,同時,這些細化后的崗位,對人才總體素養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相關人員不僅需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還要擁有跨界綜合能力,而這種人才在求職競爭中,往往會表現出更為強悍的優勢。
我國所開展的產業結構轉型工作,讓技能型人才成為社會的戰略性資源。在此背景下,很多企業在不斷融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等全新生產發展模式,并在模式創新產業升級中,認識高技能人才所存在的價值,高等教育勞動力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發展潛力的根本。
互聯網時代,企業發展不斷朝著人工智能、新材料領域以及通信技術等高新技術產品方向靠攏,而這些行業對經濟增長與產能的貢獻更高,是未來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繁榮與增長的根本。在這種環境下,行業對知識型勞動者的需求比例迅猛上升,而各類全新科技產品更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精力與人員,而這些人員對企業所帶來的影響更加明顯,高新技術人才隊伍的擴張,同樣成為我國職業發展的全新特性。
產業與技術的發展,讓眾多傳統職業受到極大沖擊,各類創新技術的融合,同樣衍生出大量全新工藝與產品服務,這一過程讓新老職業替換速度進一步加快。例如,網絡信息技術的成長,讓電子商務、網絡設計以及在線培訓等崗位增長迅速,而很多傳統職業卻在逐漸消亡。總體而言,腦力勞動職業已經成為主流,各類崗位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傳統勞動密集型崗位逐漸消失。
信息革命不僅帶動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也讓各類職業之間形成更為廣泛的交融,綜合性人才數量的攀升,讓不同職業之間的邊界愈發模糊。對于新時期勞動者而言,其不僅要具備所在崗位的專業技能,還要擁有更多的綜合性能力,可有效應對不同工作環境下所形成的角色變化。勞動者自身綜合素養的不斷發展,讓人才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高素質復合型人員隊伍,已經成為當前各類行業的標志。
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消費與產業變化,讓新時期各類產業鏈形成全面的整合態勢,共享經濟模式的成長,讓崗位職業之間不斷滲透,跨界融合已經成為職業發展的新趨勢。
信息產業革命讓工業化時代所形成的各類分工與雇傭關系逐漸解體,消費與服務的模式得到進一步優化,各類產業由傳統單一化、大眾化轉變為多元化與個性化,生產組織結構逐漸呈現共享經濟形勢。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企業員工更為關注人文環境以及企業未來發展空間,企業與員工之間不再是傳統的雇傭關系,而是企業與員工在一次次協調中,不斷尋找共贏發展,企業留住員工不再是制度與福利,而是合作與前景。
近些年,共享經濟已經開始向更多產業滲透,物資與人力資源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物資供應以及企業人員需求配比不斷優化,而這種全新模式的經濟發展,讓人們對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擁有更多的平衡手段。新時期,閑散勞動力服務在得到高效利用,工作場所與時間更為靈活,方式更為多樣,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更為人性化。
市場產品與服務變化速度不斷加快,傳統集權管理模式已經無法做到快速應對,高效化、扁平化管理已經成為眾多產業的發展標志。在此背景下,企業對人才與各類資源的利用更為充分,并由此產生眾多全新的產業形勢,企業產品服務與客戶需求之間的距離被無限縮小,“職場社群”模式快速成長。
人工智能與現代社會生產與生活的融合,正在不斷取代很多傳統基礎勞動,眾多國際科技巨頭在不斷探索更多的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吸引更多技術人才,而人才自身所需成長的方向,在這一趨勢下不斷改變,人才競爭逐漸演變為國與國的競爭。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革命所帶動的全新社會生產模式,已經讓職業結構發生重大轉變,擁有更高綜合素養的高新技術人才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戰略型資源,未來職業發展,會因社會生產結構的變化而呈現智能化與技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