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
人無精神不立,城無精神不興。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血脈,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城市的“精氣神”。城市精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通過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風貌、氣質品格、城市景觀、文明程度、道德觀念等體現出來。城市精神是城市的名片,全體市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城市文化素養的綜合體現。
武漢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特大城市,要在國家戰略中凸顯重要價值,實現復興夢想,就必須以武漢精神為新的動力,引領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進程。
2011 年下半年,武漢市通過會議、報刊、網絡等多種渠道,開展了武漢“城市精神”表述語征集活動。經過網上投票情況,在 2011 年召開的中共武漢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確認和提出了社會認可的武漢城市精神表述語為“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升華,是對廣大市民精神氣質的提煉,也是對武漢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武漢精神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
(1)武漢精神具有三大特質,即自強不息、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包容務實、剛勇直率、敢于擔當的人文特質;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時代特質。
(2)武漢精神包含四層蘊涵,即擔當是武漢精神的第一要義,體現的是一個“敢”字;創新創造是武漢精神的靈魂,體現的是一個“先”字;追求卓越是武漢精神的高度,體現的是一個“精”字;群眾性是武漢精神的生命力,體現的是一個“人”字。
(3)武漢精神涵蓋兩個過程,即源源不斷的精神追求過程,持之以恒的實踐推進過程。武漢精神只有與促進武漢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促進武漢改革開放,促進武漢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事業結合起來,才能顯示出活力與生機。[1]
武漢精神“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漢人性格氣質的寫照和提煉,也是武漢這座城市鮮明的人文特質。在一些重大的事件和歷史關頭,武漢人當仁不讓、挺身而出的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傳承和發揚,成就了這座城市的現在,也必將成就城市的未來。武漢精神的根在于武漢蓬勃深遠的歷史文化?;赝麣v史的背影,在武漢城市發展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流淌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基因。
春秋戰國甚至更早的西周時期,當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楚國敢于第一個稱王,楚人獲得了“楚人不服周”的評價,并且“不服周”后來作為武漢話傳開,這一觀念最后也被武漢承繼下來??梢哉f,這是“敢為人先”的典型體現。
到北宋,岳飛抗金大本營一直都是在黃鶴樓附近區域,他在著名詞賦《滿江紅》里的那句“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大氣豪邁,也可以體現為武漢敢為人先的一種精神底蘊。
辛亥革命前,堪稱中國近代工業化先驅的張之洞,1889年任湖北總督后,主持“湖北新政”,勇于創新,開風氣之先,開辦學堂,興建工業,特別是漢陽煉鐵廠、湖北槍炮廠的創立和開辦,標志武漢在現代工業與科學技術方面都曾走在全國前列。清末,漢口在張之洞的經營之下,被贊譽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曾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歷史上,楚人在冶煉、染織、天文、建筑、音樂等方面留下了輝煌成就。而從1910年開始,武漢的多種商品屢屢被授予“國優”稱號和國際獎牌,如繡字、繡畫、仿古銅器、金絲絨及后來的電扇、復印機、服裝等林林總總、名目繁多,充分顯示了荊楚兒女的聰明才智和創新創造精神。[2]
大浪淘沙,驚濤拍岸,江水的潮涌為武漢人的精神氣質平添了一分敢為人先、敢于擔當的豪邁與沖勁。武漢雖深居內陸,但又得水優勢,聯通中國東西南北,可謂我國經濟地理的中心。正是這種通江達海的優勢使武漢人在面對歷史潮流變幻時,能夠順應大勢、激流勇進,邁出敢為天下先的有力步伐。
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搖撼了清王朝的根基,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武昌起義,使辛亥首義之城由區域政治、文化中心,發展成為與北京、上海相提并論的全國性重要城市。
在20世紀抗日戰爭時期,武漢軍民浴血抗擊侵略者,為抗戰勝利贏取時間。保衛大武漢前后,國民政府移居武漢,武漢成為戰時陪都,各種政治勢力博弈于武漢,中華民族興亡的命運一時系于武漢,許多民族精英在武漢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早期的武漢精神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向世人展現了武漢不懼艱辛、奮勇向前的形象。1938 年周恩來在《辛亥、北伐與抗戰》一文中指出,“武漢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是革命北伐時代的最高峰,又是全中華民族抗戰的中心”。[3]
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建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商品集散中心之一、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及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武漢人敢為人先的精神再次迸發,勇于開拓創新,敢于擔當大任,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承擔風險,并進一步延伸開來,體現出追求卓越的個性風貌,為武漢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武漢市于1984年5月被中央批準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1992年7月,武漢市被國務院批準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成為中國多功能特大城市之一;2007年12月,武漢城市圈正式獲批國家“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2月,國務院批復武漢東湖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此間,武漢樹立了多個“全國第一”的改革標桿,為外界所稱道。
在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武漢著力于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建設具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社會和諧幸福、生態環境宜居、特色鮮明的城市,再造大武漢新的輝煌。武漢的建設規劃和目標,從國家的全局出發,既傳承了武漢的傳統,也站在了時代前沿,充分展現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近些年來,我們認準目標,毅然前行,發展躍過一個又一個臺階;我們矚目長遠,超前謀劃,始終以在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為追求;我們積極改革,不斷探索,將創新提升到城市未來成敗的高度。正是我們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接續一代代武漢人的奮斗,才迎來令人矚目的收獲。[4]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漢,席卷湖北乃至全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斗爭中,武漢人民、湖北人民在黨中央和省市領導的堅強領導下識大體、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強不屈,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了“顧全大局、不畏犧牲、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新時代武漢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在這場嚴峻斗爭中,湖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英勇奮戰,全省醫務工作者和援鄂醫療隊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聞令即動、勇挑重擔,廣大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懼風雨、堅守一線,廣大群眾眾志成城、踴躍參與,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這正是對抗擊疫情中所展現的中國精神、武漢精神的生動詮釋。
在抗疫大潮中,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黨性熠熠生輝。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面對疫情,各級黨組織迅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靠前指揮,科學調度,吹響疫情防控工作集結號,牢牢筑起一線戰斗堡壘。各條戰線上的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豁得出、頂得上、靠得住,在疫情防控一線勇擔使命。黨員同志在武漢抗疫戰中展現的“身先士卒、英勇奮戰,舍生忘死、勇于擔當”的精神,是新時代武漢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武漢精神,體現在廣大人民群眾身上,就是勤勞樸素、自強不息、不畏艱難的精神。在此次抗疫戰之中,廣大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自覺投身抗疫阻擊戰中,真正將抗疫戰變為了人民戰爭。人民群眾自覺學習防疫知識,遵守防疫紀律,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在城市和農村筑牢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堅強堤壩,堅決遏制住疫情蔓延擴散。自從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無數醫務人員、基層工作者,放棄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不畏艱險、挺身而出、日夜奮戰。
在志愿群眾身上,我們看到,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已融入新時代武漢精神之中。我們從志愿者身上看到了勤勞善良、自強不息,堅毅不屈、不畏艱難及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傳統美德,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從古至今,武漢始終心系國家和民族,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武漢人民勇于擔當,敢為天下先。如今,搶抓發展機遇,復興大武漢,建設國際化和現代化的大武漢指日可待,體現了武漢和武漢人時刻謹記創新精神。我們宣揚“追求卓越 敢為人先”的武漢精神,是武漢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精神引領,我們應將這份從古至今的精氣神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