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 向黎 黃芳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雖然現階段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教師勝任力標準尚在研究和完善中,普遍認同高校教師崗位勝任力的考核指標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職業素養、人格特征、職業價值觀、個人目標等方面。教師崗位勝任力的研究不僅能夠有效指導教師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同時有助于推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水平等多個因素的綜合提升,教師崗位勝任力的研究是提高院校辦學水平的驅動力。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高職教師崗位勝任力對高職學院的長遠發展意義深遠。
教師激勵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目前高職院校的人事管理理念一般采用一些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設定可量化、顯性的指標。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讓教師較為明確教師崗位的職責,工作氛圍常常造成教師約束感,工作效率比較懈怠。教師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難調動,教師提留在常規工作上,工作能動性無法激發,主要表現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近年來,高校擴招,繼續擴充教師隊伍,高職院校為了解決教師隊伍結構配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人才引進時合理性和科學性缺乏長遠的規劃,往往重學歷輕能力,重學術輕實踐。這樣的師資結構很難保障高職教學現有需求和長遠發展。
高職院校在教師培訓方面缺乏規范和完整的制度體系,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能及時傳遞給教師,導致教師對教師崗位的新變化,新要求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往往影響其后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諸多方面。
高職學院在教師的評價標準方面缺乏全面、綜合考量,往往評價標準單一。教師崗位的職責與學院的類別、專業的具體情況、專業發展定位都存在相關性,因而因地制宜,找出崗位差異性,才能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
學院應盡快梳理傳統的教師管理機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人事管理理念轉變成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模式,結合學院的現狀和發展規劃構建適合教師發展的崗位勝任模型。積極改革和創新教師管理機制,比如在教師的教學管理中通過制定計劃,明確目標施以一定壓力,同時給予一定的人文關懷。改善教師在崗位勝任能力的認知,積極提高工作效率,結合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改進和提升。構建合理的教師崗位薪酬激勵機制與精神激勵機制,讓教師自我價值的認知清晰明了。
高職教師培訓機制應科學、系統制定計劃及實施方案,避免培訓的重置和無序,可以著重通過兩個方面的培訓,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其一,專業知識方面高職教師應具備從事本學科的堅實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專業相關的技能。高職學院應結合各個專業的發展現狀和對未來專業的發展方向,提出更新高職教師專業知識循序漸進的進修通道,打造知識體系的連貫性。其二,職業技能方面高職教師應具備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通過高職教師的實踐鍛煉,讓每一位教師對本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觸及本專業在企業、行業中的核心領域,為教學收集最新、最快的一手資源。學院應根據每位教師的差異性,各自在不同領域的所長,教師的興趣以及研究方向有針對性的派遣教師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實踐鍛煉不可淺嘗輒止,應有計劃有目的的從基本操作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前沿發展方向和行業的職業素養等多角度設計培訓內容,將實踐鍛煉常態化。
此外,建立符合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特色的師資培訓體系,通過學歷提高、訪問考察、技能等級認定等形式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
高職學院應構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現評價指標的公平、公正、公開,形成高職教師崗位勝任力的指引。評價機制既是高職學院的管理機制,幫助學院甄別和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時評價機制能夠有效幫助教師隨時自查和自我評價,及時了解個人能力和學院教師崗位能力要求之間的差異,隨時修正和調整。評價機制是管理機制實現戰略性的長遠目標重要一環。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和激勵措施,對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考評,充分調動教師各方面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
其一,高職院校的人才儲備應嚴格把關,制定符合自身學院發展的人才引進的準入資格機制。依據《教師法》中教師崗位勝任的基本要求外,在引進人才方面應著重考核引進人才是否具備良好思想品德修養和業務素養,是否具備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能力。
其二,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加強高職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崗位勝任能力,由中、青年教師引領,全面帶動全院教師的崗位勝任力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堅持引進、培養、管理三管齊下,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一支業務優良、師德高尚,老、中、青和專兼職結合,專業、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綜合素質較好的師資隊伍。
結合高職教師職業規劃和自身發展方向,區分高職院校教師類型,分類建立不同類型高職教師的教學勝任力指標。細化指標維度,量化考核指標,落實制度、文件。建立高職院校教師崗位勝任力顯性和隱型指標相結合,顯性指標注重制定量度,隱型指標注重條件甄別。
提升高職教師崗位勝任力是保證高職長足發展的重要任務,現階段高職教師崗位勝任力的研究仍然處于逐漸完善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和改進相關的管理機制,學院、教師、相關人員共同作用,定會促進高職學院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