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
根據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內容,鄉村旅游是未來我國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內容,近些年來,隨著人們需求層次的變化,我國鄉村旅游應勢而起,獲得了不錯的發展,但整體上來看,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與引導,粗放式開發、同質化競爭等問題普遍存在。而景觀建設則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如何突出旅游景觀的本土化特色,形成特色競爭優勢是鄉村旅游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就目前來看,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然會給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但現今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都處于無序狀態,粗放式開發造成的資源的嚴重浪費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也導致旅游景觀的同質化現象。而健康發展的角度來講,想要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景觀的建設應該遵循以下幾項原則:一是順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多元化趨勢,即鄉村旅游要根據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對產品以及服務項目進行拓展,積極融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中,將鄉村旅游景觀與休閑農業、體驗類農事項目等相結合。二是突出景觀內涵的人性化,鄉村旅游景觀的建設必須要融入廣泛認同的文化價值,如此才能使人們獲得精神層面的愉悅和享受。三是推動生態文明的制度化,以“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為導向,基于尊重、保護自然的理念進行鄉村旅游景觀的建設,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四是景觀風格的本土化,即對區域本土文化內涵進行挖掘、創造并融入景觀建設中,形成獨具一格的規劃設計風格。五是景觀開發方式的科學化,新時期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要注重多領域的交叉協同,綜合利用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等多領域的專業內容實現景觀開發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就目前來看,我國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呈現出的問題主要有五點,一是區域內趨同性嚴重,導致鄉村旅游產業競爭力缺乏;二是過度開發現象普遍存在,與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嚴重矛盾;三是忽略了鄉村居民的主體地位,因項目開發損害鄉村居民利益的行為十分普遍;四是缺乏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盲目引入外來文化,將城市化建設的思維應用于鄉村旅游景觀建設;五是品牌意識不足,很多地區都不知道依托地方特色構建特色品牌并融入旅游產業鏈之中。
基于上述問題,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我國各地區在推動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設計旅游景觀時,應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依托不同地區的特色產業開發個性化鄉村旅游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特色旅游景觀的建設。以最普遍的“農業生產+旅游”的模式為例,基于農游結合的思路將農業元素融入旅游休閑活動之中,形成包含農業生產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廣安鄉村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如果園、蔬菜園、苗圃、養殖場等可用于鄉村旅游景觀的改造,并據此開發體驗式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
其次,推廣“體驗式”設計,打造健康休閑的鄉村旅游主題。新時期我國鄉村旅游產業方面不應僅僅停留在游覽觀賞的層面,應進一步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深層次的產品拓展,如配套開發康養行業、教育行業等,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體驗感受,例如一些擁有特殊景觀資源的村落,可以通過調動村民共同參與的方式進行資源的開發,如在負氧離子充足的區域進行健身休閑場所的建設,在開闊安全區域提供露營項目,形成田園康養社區。
再次,以科學化的理念進行鄉村景觀的分級改造,進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各地區在進行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景觀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對于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文物古跡,應在保留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修復。對于一些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房屋,應盡可能的保留。此外還需注意的是,隨著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鄉村聚落形態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當代鄉村居民在選擇宅基地時往往更多的會考慮交通和生產的便捷性因素,而這則主要政府層面給予科學的規劃和引導,從統籌發展的角度對村落結構進行調整,秉持與時俱進的思想,以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為著力點,重新建構美麗鄉村聚落形態。總而言之,要對當地資源進行最大化的利用,構建景觀協調的新農村。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產業都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標準,鄉村旅游產業與自然生態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若盲目的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就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反過來作用于旅游產業發展,形成不利效應。因此在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要著眼于長遠效益,在充分吸收本土化特色資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趨勢進行一定的創新探索,通過宏觀規劃將本土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緊密的結合起來,構建科學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