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必 中共白城市委黨校(行政學院)
新型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特征,本文從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審視農村養老問題,探討農村養老服務,根據其現狀進行分析,并為探索其思路進行研究。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齡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擴大的過程,是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的社會表現。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改革開放40年,人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社會進步明顯,至此,我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更為嚴重。
1.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規模相對大
根據聯合國的調查分析顯示,在21世紀的前五十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數量將占世界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將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
2.我國人口老齡化迅速
據統計,今后一個階段,我國老年人口年增長將達800萬。2025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5,2050年將占總人口的1/3,此時我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
3.老齡人口撫養比明顯增大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器官的衰減,身體健康將受到考驗,老年病、身體殘疾等等,給社會管理和服務保障帶來巨大挑戰,則也將增加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性。
養老問題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相輔相成,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提高,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日趨嚴重,養老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在資源分配、社會服務、經濟結構、文化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下,農村養老問題比城市養老問題更為嚴峻,農村地區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養老服務的供給,需建立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機制來承接和應對當前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已不符合社會發展、農村發展,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實際,為農村的青壯力提供了更多的進城就業機會,他們大部分都選擇進城務工,而不是原先的守著家里的田地,照顧父母,養育兒女,導致農村空巢家庭大規模出現,也打破了家庭養老的服務供給模式。同時,由于農村思想落后、保守,農村養老問題在實踐中更為艱難,建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是基本保障。
從建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經歷了大致四個階段的變化,即“傳統家庭養老—集體養老—新型家庭養老—社會化養老”。農村養老保障服務意識和產品都長期供給不足,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成本則巨大。農民群體,受成長環境、受教育水平以及經濟能力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對社會化養老的接受程度較低,且對養老保險等產品的預期也較為悲觀,主動參與意愿相對不足,這嚴重滯后了農村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單一化的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亟待改變,特別是構建以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建立老年信息服務平臺,對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家庭結構、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家庭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風險抵御能力低,對家庭的勞動力人口壓力越來越高,即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性弱化了家庭養老服務供給,但同時,也為新型的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提供發展契機,如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發展,豐富養老保障體系、服務類型和供給模式,給農村養老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和實際性,在政府主導下,構建一個以"機構為主體、居家為補充、社區為橋梁、多元共參與"的養老服務新模式,從而推動家庭、社會組織等供給主體的發展,實現養老服務供給多元化的目的。
根據目前社會發展的現狀可知,城市及城市老年人口對養老保險的認可度、接受度以及信任度都較農村高,但同時,城市老年人口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程度也較完善。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變化,可參考前期城市養老服務的供給發展,但同時也可匹配現代社會發展的網絡技術水平,使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對農村養老實現數據化管控,提高農村養老的社會化管理水平。在服務配套方面,農村養老有著大量的具體的復雜的事務性工作,這對農村人口有了更高的要求,可通過市場化的力量,最大限度的利用勞動力市場,招商引資,創造就業機會,服務農村養老事業,甚至形成成熟的養老機制和產業,將進城務工的青年人口就近就業,以提高農村養老的社會管理、服務程度和市場化手段,既符合農村家庭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過渡階段,又能培育農村新的養老供給服務模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村老年人口。
城鎮化建設對農村養老存在有利的一面,如對縮小城鄉養老差距的作用,對逐步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作用,對構建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體系的作用,以及通過市場手段,建立農村養老服務產業及勞動力的作用......這些都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將要呈現的新局面,這也要求我們對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重視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同時優化和發展社會化養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保持政策關聯性,注重養老保障制度的多層次立體化,切實解決好農民養老問題,讓農村老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