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鼎喜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部明確表示要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在這個背景下,結合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發展對商科專業的需求。新商科專業可以認為是在傳統商科中融入新技術新方法的交叉性融合性學科,是融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全域營銷、數字旅游、智慧營銷等新興的商業領域和商業模式發展的新學科,是回應社會、經濟所帶來挑戰,以及應對商貿服務業融合消費升級而進入商業時代所形成的學科新體系,對商科人才產生了新的要求。
現代學徒制是學校教育和工作培訓緊密結合的一種育人實踐模式。現代學徒制已經成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體系的范式,具有其自身內在的邏輯體系和運作流程對新商科專業人才的職業具有深刻的教育價值。
新商科專業作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與市場經濟、市場營銷、互聯網金融、全域影響等緊密聯合的專業具有寬泛和包容性。在逐漸發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歷程當中,首先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政策方面的支持不到位。現在的教育不論是商科還是文科、理科,對于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依靠學校教育為主。而新商科專業需要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于企業的互相合作當中鍛煉自身能力,但是現在政策方面還處于一個實踐的空白區域,沒有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有關的具體的法律法規進行保障,而且在對于新商科專業的學生在學校進行培養的方式和在企業的培養的實習當中,并沒有能夠進行更為有效的監督和指導,往往是兩者之間產生落差。
學校教育承擔著商科專業人才絕大部分教育,但是由于學徒制起源于工業,逐漸隨著商業從事人員的專業化,在商業領域才開始實施學徒制。因此,不論是學校還是企業在對于現代學徒制的認識存在不足沒有辦法厘清商科專業與普通的工科專業在實施現代學徒制上有什么差別不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可能會產生混淆,因此,對于新商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產生不利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更多的高等職業院校逐漸在新商科專業推廣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在這些成效當中往往也具有明顯的就是新商科專業人才的流失。新商科專業人才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方式,除了依托學校教育以外,還要依靠于企業的人才培養進行結合,通過企業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提供一個導師負責的機會,指導學生進行更好的實踐,但是往往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企業花費很大的力量與高校合作對人才進行了專門的培養,但是學生在畢業時候或者畢業沒多久就被同行業其他企業挖走而影響企業的利益,導致企業難以繼續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企業更不樂于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
為了加大新商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力度,政府應該出臺完善的法律法規,對于現代學徒制人才的培養明確具體的方向為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保駕護航。
學校在對新商科專業人才的教育過程當中,一定要分清與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現代學徒制的差別,進行有針對的培養。學校要與商科專業有關的企業建立一個合作模式,這是逐漸深化現代學徒制實踐的一個基礎性工作。通過探索制定一個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學校與企業還有學生通過三方協議和兩個文件,根據合作協議明確三方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要確定學校對于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目的和標準的明確,要求企業資源投入比例合作的模式以及對學生安全以及對學生的管理等各方面。反之,企業也可以在協議中明確學校的責任,通過不斷的反復與實踐,創造與實踐出一條可復制可操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為院校其他新商科專業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提供借鑒。
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明確告知學生,雖然現在實行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度。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進入心儀的企業進行學徒制的培養,因此要要求學生努力學習,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根據學生最終的考核,而進入不同的企業實施人才培養。我國的學校教育也應該要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和英國的學徒制模式,明確新商科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中有關學徒的選擇范圍、選擇的標準和規范、選擇的步驟、學徒選拔的責任主體、雙方承擔的角色等內容,從而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徒制模式,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商科專業人才。
學校作為一個通識教育,針對新商科專業人才進行一個基礎的培養。而現代學徒制則要求與學校合作的企業需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探索學生個人技能和個體素質提升,根據設立的新商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標準,在畢業時考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學習的技能和人才素質的目標達成,制定定向班的培養目標,最后對于人才的培養質量由學校和企業進行雙向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