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梅 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王營子鄉人民政府
其實農村合作社在我國由來已久,并不算是一種很新穎的組織形式,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有學者以農村合作社為切入點,開啟了有關鄉村建設、農村農業發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關領域最初的一批資料和數據。但是在后續的百余年中,有關農村合作社發展的相關研究并沒有更進一步的拓展,很多原本就存在的問題也沒與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鄉鎮政府在農村合作社發展前行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種能夠助推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組織形式,農村合作社同時也是足以彰顯農村現代化發展形態的一種形態,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農村現有的服務資源,是推動農民集體行動意識的呈現。一個運作良好、長期且穩定的農村合作社必然是能夠站在農民的角度上,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降低農民的交易成本、市場投入,最終能夠實現減負增收的存在。
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很多農村合作社正在面臨巨大的沖擊,比如新出現的一些農村產業集群、大型農業跨國公司等,都在市場當中占據不俗的份額,也因為享有國家政策方面的扶持與尊重,故而發展速度極快。所以為了切實維護市場的公平,作為鄉鎮政府其有必要在信息、政策以及資源資金方面予以扶持,尤其是對那些在市場競爭中相對處于弱勢的合作社。
總結前文不難發現,鄉鎮政府在農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理應是復雜且多重的,其圍繞政府職能展開,也圍繞農村合作社發展前景而產生,具體來說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進行闡釋:
關于鄉鎮政府在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許我們可以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身上找尋到些許答案。在美國,合作社被視為一種比較特殊的企業,是由社員所有、社員自治、社員自主管理的,也是因為其定位相對特殊,故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得到很多的優惠和扶持。比如美國鄉鎮政府所制定的“農業營銷協定法”“合作社銷售法”“農業公平交易法”等法案都將鄉鎮政府對合作社在銷售、倉儲以及技術方面的援助上升到法律層面;在稅負管理方面,合作社的平均稅率水平遠低于一般企業,甚至只有普通企業的三成;此外,美國還通過了《卡帕·沃爾斯坦德法案》,提出合作社所進行的適當壟斷,可以免遭法律制裁。
但在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與環境之下,農村合作社在技術、資源以及銷售渠道方面都是弱項,盡管鄉鎮政府可以通過區域政策等手段,通過介入合作社管理的方式,來為其發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某種意義上卻影響和削弱了合作社存在的自主性。特別是一些觀點還認為,既然農村合作社本身的定位在于農民自己辦理、農民自主經營、農民自己受益,那么鄉鎮政府就不應該對其有過多的干涉,但相應的也不應該為其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幫助,因為這樣本質上是對市場公平的破壞。
需要注意到的是,農村合作社發展至今存在實踐與認知的辯證關系問題,很多農村合作社在起步之初,都盡可能地避免和鄉鎮政府發生關聯,其既要求鄉鎮政府不主動干預合作社的各項事務,也不會強求政府為合作社制定某些特殊的福利和政策。但是隨著以發展三農、鄉鎮崛起為背景的新時代緩步而來,農村合作社的性質如今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正在逐漸變成踐行農村發展的載體和工具,也成為鄉鎮政府用來消除城鄉二元對立的重要“武器”,所以推進鄉鎮政府在發展農村合作社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就變得十分必要。
現如今,不論是發達國家抑或是發展中國家,鄉鎮政府在財務稅收方面都必須予以合作社提供支持,200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很大程度上也是踐行此方面職責和使命的重要法規法律,內對農村合作社發展所需的優惠及取得方式進行了明確說明。與此同時,國家相關部門針對農村合作社發展,從品牌建設、資金扶持、市場營銷、災害補貼等角度予以幫助和支持。
我國的農村合作社在技術應用和資本控制方面都處于比較低級的層次,這種境況并非形成于一時,而是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影響力及發展處境所決定的。尤其是在我國解放初期,廣大農村長期處在二元對立的經濟結構之下,讓農村信息閉塞、資源受限、開發能力不足,廣大農民因為受教育水平低等一系列原因,更讓農村的發展建設受到極大的影響與制約。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當農村合作社相關從業者的管理水平、文化素質無法適應其發展訴求時,作為鄉鎮政府其就有必要對合作社成員進行教育培訓、技術指導甚至思想教育。具體來說,鄉鎮政府可以采取如下多重手段和方式來對合作社進行高質量的援助與幫扶:
幫助農村合作社就選擇項目的生產和在生產行為進行投資可行性分析;
在研究院、高校及其他教育組織機構中設置專項基金,主要用于農村合作社各項研究所需的經費;
結合具體情況,就農村合作社的中期規劃、長遠戰略進行設定;
面向農村合作社骨干成員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啟培訓,并將其納入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當中;
采取互相觀摩、交流學習的形式,不斷總結各個地區在農村合作社發展方面生成的經驗,合理加以應用,進而不斷壯大本地區的農村合作社;
不斷為農村合作社所產出的各類產品和服務提供資源共享及分銷平臺。
在一些區域,農村合作社的組建、籌備以及后期運營都是由鄉鎮政府來組織完成的,包括合作社所需的各項費用由鄉鎮政府出資、帶頭人(或負責人)的選擇由鄉鎮政府決定,合作社成員的范圍由鄉鎮政府來界定等。
1.鄉鎮政府對農村合作社各項業務的過多參與
雖然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發揮了鄉鎮政府在助力農村合作社發展方面所應起到的作用和價值,但也因為其過多的介入和參與,導致出現“為合作而合作”的不良情況,嚴重背離了農村合作社成立及發展的初衷。
首先,一些鄉鎮政府會在參與管理合作社的過程中,敏銳地覺察到合作社所包含的商機和發展前景,故會采用種種不合規的手段侵占合作社產生的利潤、奪取其效益;
其次,一些農村合作社因為鄉鎮政府的介入,以至于出現權責不清的情況,簡介出現有問題無人負責、需決策無人確定的尷尬局面;
最后,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農村合作社的健康發展,產生了鮮為人知的隱患。甚至一些農業合作社因為過于依賴鄉鎮政府,以至于在后續發展的過程中最終喪失了主動權和自主性,失去了特色和價值。
2.原因分析
由此觀之,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鄉鎮政府過度參與農村合作社發展,觸發雙方職能和價值的混淆,是導致農村合作社經營不良、運營不暢的重要原因。此舉會導致農村合作社處在市場和興鎮政府的雙重壓力之下,無法生成決策、無法推進改革,更無法讓自身的發展滿足廣大群眾和市場的訴求。
一直以來,鄉鎮政府在新型農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從宏觀視角出發的,其需要從法規政策、技術資源、信息服務等角度為其提供支持,很大程度上也囊括了合作社發展所需要的各項訴求。但事實上其并不應該忽視農村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訴求和目標,嘗試建立以鄉鎮政府為主導、社員積極參與的組織結構——本質上是一種違背鄉鎮支付職能,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選擇,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農村合作社的發展與前行。盡管,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歷程中,農業合作社存在的歷史并不久、發展的歷史并不長,相關理論制度和體系建設也不夠完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鄉鎮政府其必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重新審視自己所承載的價值和使命,進而更好地為廣大農村合作社服務,為廣大農民服務、為中國農業發展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