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相韋 陳倫深 江西省崇義縣林業局
現階段,生態保護問題成為各個國家都亟待解決的復雜性難題。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型社會的深入發展,營林生產所體現出的生態效果也愈發明顯,如何提高營林的建設質量、提高營林的科學規劃程度是接下來的工作難點和重點。因此,要不斷加大研究力度和驗證,爭取早日收到成效,實現預期規劃效果。
由于營林中樹木具有類別和個體差異性,所以其生長習性以及對環境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實際的養護過程中要注意有關要點的把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技術工作者技術性不強、意識差以及輔助設備欠缺等因素,導致營林的生長質量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反而抑制了原有特點[1]。
營林造林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促進林木生長,從而增加森林覆蓋率。而在此過程中,為提高整體進程,常需要利用樹苗培育基地完成前期的育苗工作,從而協調周期和資源。我國的樹苗培育基地由于設立較晚且經營力度不大,所以缺乏系統性的管理,導致沒能充分發揮出理想效果。
營林建設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滿足社會發展所需的木材使用,而在實際的營林規劃時,往往忽略了供需關系,從而導致林木資源滯銷,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同時,盲目的樹種選擇,也會引發不必要的養護困難,無法科學應對市場形勢變化。
造林規劃是指從宏觀角度安排營林建設的各個環節,其中包括樹種比例、規模大小、進展情況等多個方面。從實際意義上來說,造林規劃是造林工程的基礎,同時也可以為后期的改造、撫育提供數據依據,協助造林工程的順利開展。
調查與設計共包括以下三個環節:首先,以我國總體的林業規劃和指導方針為引導,并在各地區依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任務書的制定和下發;其次,各營林單位參照任務書,做好有關數據的調查和統計,進行可行性報告的說明;最后,具體設計技術方案和林種分配,完成任務量。
施工設計是確保營林建設方案落實的保障,其內容要全面、具體并規范化。例如造林面積的大小、活動開展的時間和地點以及設計文件的搜集等,以此提升監管力度,確保營林規劃的目的性得以實現。
營林的生態效果體現在單位面積上林木組成的結構方面,從而提高生態效益。除此之外,在采取技術措施改善營林生態保護功能時,不僅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同時也要做好相應的主次劃分,以實現多環節管控。
分殖造林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科學化林木培育模式,其原理在于對原有樹木進行移植,并在此過程中注意根部的保護和培養。從應用情況來看,其優勢在于一方面能夠大幅改善育苗時間,從而幫助營林的管理部門高效安排培育計劃,提高管理資金的靈活性。另一方面,該項技術的技術門檻低,便于技術普及工作的開展,同時還可以保留優勢特性和提高成活率,因此廣受林農的喜愛[2]。
種苗造林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技術,一般情況下,其技術流程大致如下:首先,在苗圃栽植樹苗種子,通過恒溫控制,提高成活率;其次,待培育出幼苗之后,將幼苗移植到事先準備好的位置內,從而降低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程度;最后,種苗造林所培養的林木環境適應力較強,能夠在干旱或者水分充足的地區生長。
播種法造林其實就是最原始的一種林木栽植方式,其通過將樹苗種子直接種植在目標區域,通過簡單的灌溉和施肥以及支架等方式,確保其按需生長。該方式比較適用于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能夠降低成本。但缺乏一定的科學性,有很多不可控風險。
改造更新帶要結合樹種關系,激發天然更新能力。首先要盡可能留存自然林木;其次是要做好除萌,以控制萌芽的比例;最后是要促成混交林的形成,并借助于施肥和灌溉等撫育措施,改善林地的營養成分。
在進行更新樹種的選擇時要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并協調好經濟效益。以杉樹的栽植為例,其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首先,做好造林地選擇。杉樹的特點是喜溫濕、怕風旱,所以在選擇山場時要盡量選擇土層松厚、背風向陽、地勢較緩且肥沃濕潤的地方,如山腳、陰坡等;其次,做好栽種前準備。在山場清山結束后,有條件的可進行煉山改善土壤、增加肥力,隨后因地制宜選擇全墾、帶墾、塊墾等方式進行整地挖穴,穴的規格40-60厘米見方、30-40厘米深。為確保成活率,建議造林密度畝平240株為宜;第三,正確選擇樹苗。挑選長勢粗壯、均勻的一年生一類苗上山。栽植前適當浸泡黃泥漿和生根粉以增強成活率,栽植時宜穴大且深,使根系舒展,苗梢宜向下坡(俗稱不反山),適當深栽,分層覆土打實;第四,適時適季種植。根據以往經驗,杉樹的種植時間通常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初為宜,同時選擇陰雨天或雨后晴天,此階段栽植的杉苗普遍成活率高、長勢好;最后,做好后期管護。正所謂“三分造,七分管”,種植后必須及時撫育,擴穴培土,鏟除雜草藤灌,同時按照砍弱留壯、砍密留疏的原則,科學控制生長密度,保證幼苗健壯成生。
除此之外,營林生產中做好造林規劃設計及技術應用的同時,還要做好防治工作,提高營造林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對營林生產中造林規劃設計及技術進行分析,要以營林種類和規模為出發點,并結合地理環境等特點,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現階段,我國的營林建設雖已具備了系統化的開發管理模式,但仍需要進行技術手段優化,不斷地創新培育方案,力爭最大限度地改善營林結構,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