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娟
這類合伙人計劃依然占據了市場很大的比例,其本質還是激勵計劃,直接將股權激勵計劃、員工持股計劃等方案的參與者直接定義為合伙人。比如A股上市公司2014-2019年公告的36個合伙人計劃案例,其中有15個是激勵基金購股計劃、8個是項目跟投計劃、4個是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這些計劃,在激勵對象的身份之外再給予“合伙人身份”的認可,實現物質激勵收益與身份非物質激勵的雙重效果。
以激勵為導向的合伙人計劃之下,合伙人與公司的關系本質還是雇傭關系,即便有合伙企業、資管計劃等多種形式持股載體存在,雙方的股權流轉、收益獲取是以雇傭關系存續為前提而伴生變化的。
根據激勵方案的差異,可具體分為如下操作方式:
這一類計劃是以上市公司股權為標的,實施標準規范的股權激勵計劃(如期權、限制性股票等),滿足條件的激勵對象除了被授予期權或股票外,還被稱之為公司合伙人。
市場案例如A股上市公司豫園股份(600655.SH),在2018年、2019年連續發布期權激勵合伙人計劃,都是以股票期權為工具。其中第一期面向公司高管,第二期面向全資子公司的核心經營層,其方案是以《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管理辦法》為核心政策依據,期權的授予對象也正是公司定義的合伙人。
復星集團的全球合伙人計劃,則是在激勵計劃之上的升華。復星于2016年推出全球合伙人計劃,以其香港上市公司復星國際(00656.HK)發布購股權計劃,首批激勵對象包括了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復星集團各業務板塊和職能板塊的核心高管、海外投資企業的核心高管,這18位股權激勵對象同時被定義為“全球合伙人”。不過,激勵只是合伙人計劃的一部分,正如郭廣昌《致全球合伙人的第二封信》所言,“在復星精英組織里,我覺得對精英們的最高認可,就是能成為全球合伙人。復星的全球合伙人雖然有激勵,但更是一種榮譽,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對復星文化、使命和戰略的高度認同。”
此類方案核心是設置公司業績目標,激勵對象在約定時間達成目標,公司則提取一定的獎勵基金,專項購買公司股票,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激勵對象成為持股人員,同時稱之為合伙人。
市場案例如A股上市公司健康元(600380.SH)與子公司麗珠集團(000513.SZ),在2019年12月相繼發布“中長期事業合伙人持股計劃”,方案核心一致:公司設置獎勵基金提取原則,以考核基期凈利潤為基數、以考核期內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指標,按照超額累進比例提取獎勵基金,獎勵基金與員工自籌資金一起,按照公司持股計劃購買公司標的股票。員工持股計劃的參與人為“在公司任職的(含公司下屬子公司)對公司整體業績和中長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公司核心管理人員”,也正是公司定義的“中長期事業合伙人”。
再如“美的集團全球合伙人計劃”與“美的集團事業合伙人計劃”,兩個方案核心本質都是“獎勵基金+持股計劃”,以加權平均ROE為考核指標,差別在于合伙人的層級范圍不同:全球合伙人是“公司總裁、副總裁、下屬單位總裁和總經理”,事業合伙人為“除全球合伙人外的副總裁,下屬單位總經理和其他高管”,以此設計分層合伙人計劃。

此類方案的核心是當公司投資某項目時,公司核心人員(合伙人)成立投資平臺,與公司共同投資。該項目可能是公司當前主營業務,也可能是擬開展的新業務,比如匹配公司戰略發展的創新業務(當前規模小、但未來可能是新的增長點)。所投項目需要做到獨立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未來按照約定條件退出,進行收益分享。
此類項目跟投從投資行業、地產行業已經延展至全行業,只要符合上述特點均可實施項目跟投合伙人計劃。
市場案例如協鑫集成(002506.SZ)項目跟投合伙人計劃、錦富新材(300128.SH)項目跟投合伙人計劃、藍光發展(600466.SH)“藍色共享”員工事業合伙人計劃,都是以項目跟投為核心的合伙人計劃,參與該類計劃的員工(合伙人)個人收益與項目收益實現緊密捆綁。
項目跟投合伙人計劃之下,員工的勞動關系可能還在原公司或者轉移至新設的子公司,理念上是實現了作為跟投的合伙人,但本質上還是屬于雇傭勞動合同關系。
2015年《聯盟》一書,引發了人們對互聯網時代雇傭關系的思考:“商業世界需要有利于相互信任、相互投資、共同受益的新雇傭關系框架”,在一定的時期內,將組織利益與個人利益通過一部分共同的目標協調一致(不強求所有目標一致),員工為組織創造價值同時實現個人價值。近些年零工經濟、共享員工等模式的出現,也是不斷對傳統雇傭關系的顛覆。
這也正是合伙人理念得以盛行的原因:雇主與員工之間不再是過往單一方向的雇傭關系,而是更加開放的合作關系,雙方以各自不同的資源/資金/能力進行共同投資、為共同的價值創造努力,并相應給予回報分享,這就是合伙人之間“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原則。
基于創業創新理念的變革,是整個企業系統的全面革新,從戰略、組織結構到運營流程業務管理,其中員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市場案例如海爾長達十余年的“人單合一”探索,如今邁入“人單合一、共創共贏2.0時代”,實現了“企業平臺化、用戶個性化、員工創客化”。其中,員工的變革成效體現在“從被雇傭者到動態合伙人”,員工變成創業者、合伙人擁有了管理決策的權利,從被動的領取崗位薪酬變成主動創業、創造平臺組織價值也為自己帶來收益,有壓力有動力(成為合伙人、有了投資在其中),實現“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

員工創客化顛覆的難點

員工創客化顛覆轉型的路徑
再如萬科,在合伙人計劃道路上持續升級:2014年推出事業合伙人計劃、項目跟投之后,萬科2015年推出“小草計劃”。用郁亮的話說,“要讓萬科變成一家平行架構,員工和合作伙伴都是合伙人的眾籌公司”,按照這一設想,未來產業鏈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將作為公司的外部合伙人、員工作為內部合伙人一起共創共贏。“小草計劃”的核心是鼓勵員工離職后基于萬科產業鏈創業,對于符合條件的創業項目,公司通過股權、債權、可轉債等形式出資。創業方向要求是,業務開展必須符合“城市配套服務商導向;項目有益于萬科生態系統建設、業務可復制,并具備形成規模的可能性;堅持市場化競爭原則,不損害萬科利益”。對員工的要求是離職,且“僅限于支持司齡超過2年的內部員工創業”。為了風險隔離,創業員工不可以使用公司品牌,但是兩年內可以回歸公司。
從市場實踐來看,內部創業合伙人計劃有不同的出發點,有的是基于原有業務的內生增長,以創業精神進行擴張拓展,讓有能力的人才通過內部競爭賽馬機制脫穎而出;有的是通過探索新業務尋找新的增長曲線,可能是在第一曲線依然處于上升期時的居安思危、也可能是傳統業務陷入瓶頸期的壓力使然。內部創業合伙人計劃是員工從雇員走向合伙人的轉變,也肩負了企業轉型的使命與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類社保新政催生的創業合伙人計劃,需要正反兩面看待。2019年1月1日起,金稅三期社保歸稅新政開始實施,社保監管趨嚴,部分企業采取了種種降低社保成本的“籌劃”,合伙人計劃正是其中之一——將部分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在某些稅務洼地成立合伙企業,與原來的企業簽訂勞務合作協議,來完成公司的業務需求。這一做法在很多中小企業盛行,真假合伙摻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雇傭關系,成為合作伙伴、合伙人,企業也降低了社保成本。但也注意到,有的只是對外剝離員工至形式上新設的合伙企業,對內仍然是作為員工管理。此間需要注意操作風險:在勞務合作協議下,對于雙方責任義務的監督與保障機制需要更加完善,避免爭議糾紛。換言之,不是所有的行業崗位都適合將員工改為合伙企業工作室,需要充分考慮雙方資源能力的配置,在真正的合伙人理念下實現雇傭關系到合伙人合作關系的轉變。
自從2016年新零售概念初現,互聯網下半場的時代里,科技推進產業變革,傳統的商業模式受到挑戰。參考雷軍的話就是,“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我們要從線上回到線下,但不是原路返回,而是要用互聯網的工具和方法,提升傳統零售的效率,實現融合。”
“城市合伙人”的新商業模式由此應運而生,以線上為專長的公司在線下發展外部合作伙伴,聯合為客戶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公司提供品牌、產品、供應鏈等資源支持,由“城市合伙人”運營最后一公里,給客戶帶來線下“體驗性”、“即得性”的高度滿意購物體驗。
作為小米旗下的移動通信業務品牌,小米移動主要是提供一站式網上營業廳服務。2017年啟動“小米移動新零售合伙人”計劃,作為線下新零售商業模式創新。
按照其招募令“或許您有渠道,或許您有零售門店,或許有志于電信服務事業”,小米移動新零售合伙人“定位于公司在每個城市線下發展的獨立運營商。根據招募計劃信息,其目標是在全國范圍內招募100名城市合伙人以及10000家小店合伙人,其中2017年首期在九個省份24個城市試水招募,每個城市1-2家“城市合伙人”以及若干“小店合伙人”。前者是具有法人實體或經營主體資格的公司組織,后者是具有零售營業資質的自然人。
根據公開信息,小米移動新零售合伙人采取階段進階計劃:第一階段是提供豐厚的組合的售卡傭金政策激勵合伙人;第二階段是升級零售合作方案,配置更多資源給符合條件的優質合伙人。以此鼓勵城市合伙人努力提升業績,與小米共發展。
2016年,阿里巴巴B2B事業群在經歷幾個省市試點之后正式啟動城市合伙人計劃,阿里B2B事業群總裁吳敏芝對該合伙人計劃的目標是“打造下沉到城市社區的互聯網服務體系,解決傳統社區零售商業的痛點,實現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反哺”。
對阿里巴巴B2B事業群的城市合伙人來講,可以獲得創業培訓、技術支撐(如大數據精準營銷)、貨源、運營、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服務,尤其是在貨源上的支持,包括阿里進口商品與淘寶的農村土特產,既解決了采購來源問題豐富了貨架,又有阿里做品質背書獲取消費者信賴,為社區零售店帶來了新的生機。
對阿里而言,新零售城市合伙人是深入到城市社區的一個渠道與界面,搭載這一平臺,社區零售店可以賣的不僅是煙酒糖茶食物零售消費品,還可以是更廣泛的阿里服務,延展至衣食住行全功能服務中心的定位。
2018年,線上鮮花電商“花點時間”開啟城市合伙人計劃,其本質是通過城市合伙人開設實體加盟店,從線上布局線下市場。
基于該計劃,城市合伙人需要根據一二三線城市級別繳納不同量級的合作費用(11.8萬-18.8萬),公司提供品牌支持、系統支持、營銷支持、訂單流量支持、產品設計與花藝課程培訓、店面從選址到裝修開業直至運營管理等全程輔導支持。按照其官微消息,目前已經覆蓋全國40余個城市、加盟店超過150家。公司CEO接受采訪指出,其花店坪效是傳統花店的4倍,其城市合伙人計劃模式初見成效。
新零售時代不是對立的線上線下競爭,也不是簡單的線上線下融合,而是用更加豐富多樣化的工具,提升客戶的體驗感、滿意度與效率。以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的城市合伙人案例盛行于零售連鎖行業,但不僅僅局限于零售行業,不僅僅局限于線上轉線下,也可能是線下經營的開發式合作。對任何行業企業而言,想進入新的區域/領域,均可應用該理念。比如地產公司,從原來一二線城市下沉到縣城鄉鎮,會尋找熟悉當地政府、客戶市場的當地企業作為城市合伙人;其物業板塊從傳統物業轉型城市美好生活提供商,在切入新的生活服務領域時,會尋找資源型的城市合伙人,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一起為業主客戶提供一站式全面服務。